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与李白邂逅在象耳寺,著名典故出自眉山天府新区

新资讯网 2022-3-1 18:55 眉山天府新区 54 0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一谚语在我国民间流传甚广,从嗫嚅小儿到耄耋老叟皆是耳熟能详,这个典故讲的是李白垂髫之年的求学秩事。


但发生在哪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众多的流传地点中,其中就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故事就发生眉山天府新区锦江镇。


据《蜀中名胜记》记载: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下,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是否真有其事,还是道听途说,千百年后的今天,新眉儿带大家一探究竟。


在象耳寺寻找李白踪迹


象耳寺在眉山天府新区锦江镇象耳村,距视高街道约20公里。



沿着蜿蜒的乡村水泥路走到尽头,就看见象耳寺牌坊。到达后山停车场,才有了一段陡峭的山路。站在山顶,春风扑面,满眼青翠,山下的太白湖如一条玉带盘绕在山间。此时,突然忆起五代前蜀诗人杜光庭游览读书台,凭吊太白遗迹后,写下了的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睛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的诗句。



象耳寺因处象耳山而得名,以前,象耳山不但是四川岷江中游通衢要津上的一大风景区,也是蜀中佛教胜地。象耳山景色秀丽,重峦叠障,山下有二溪环绕,山麓是一个半环形的山谷,形似一只大象的耳朵。据重修三门碑记载,象耳寺在明代以前叫大圣寺,初建于南北朝,是蜀中有名的大寺之一,共有九楼十八殿三千一百间,僧众千余,鸣钟晓吃饭,骑马关山门。寺后悬崖有唐代摩崖造像31龛,计1104尊。



从老一辈的得知,寺庙兴盛的时候,里面的和尚有上千人。家住象耳村67岁的韩树清告诉我们,就现在的青山绿水、斑驳的摩崖石刻,以及不被千年尘埃遮隐的李白读书台宝砚磨针二溪,便能证明当年的象耳寺烟火是何等旺盛,其山水之清幽又是何等迷人。



清幽,是吃斋念佛之人的好去处,也是读书人的向往之地。少年时期的李白,曾从江油青莲游学于彭山象耳寺。因年少贪玩,想弃学回家。途中,见一老妇在溪边磨铁棒。李白好奇,问老妇:何为?”答曰:欲作针耳。这就是古人名言铁杵磨成绣花针之出处。响鼓不用重锤的李白顿悟,请问老妇姓氏。老妇自言姓武。后来成为一代诗仙的李白,将此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将磨针处取名磨针溪,以示纪念。



(图为 磨针溪)



(图为 李白读书台)


从当地村民胡玉彬的口中我们还听说了李白的又一奇事。一天,李白因闹经济危机,去庙里烧香。夜里便有仙人指点,告诉他山里有个银窝洞,可助他完成学业。说来也怪,这洞只有李白的手伸进去,才能掏出一锭银子。别人的手要么伸不进去,要么伸进去什么都没有。


所以,李白一生对象耳寺念念不忘,多次返回象耳寺忆旧。有众多题留为证: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入襟袖,疑始濯魄于冰壶也。



(图为 象耳寺残存的佛像)


李白故里在江油,为何来象耳寺求学?


翻阅史书,我们了解到象耳山地处成都平原的水陆交通枢纽,扼南方丝绸之路及府南二河交汇处,山上有象耳寺(亦名大圣寺)。


据史料记载,盛唐时期的象耳寺中高僧层出不穷,仅唐宋时期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享有盛名的高僧就有三个——法泰和尚、释道会和袁觉禅师。这些高僧精通佛典外,因此,求学,求法的学子慕名而来,络绎不绝。由是观之,以当年此地的鼎盛繁华,少年李白千里迢迢到象耳山求学确实在情理之中。而今虽无法得见昔日寺庙的繁华,但细观精工雕刻的柱础和后山三十余龛一千多尊造型精美的佛文化主题摩崖造像,遥想昔日恢宏佛国晨钟暮鼓的庄严,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诗仙的李白,除了天资聪颖,亦与其在象耳寺的勤奋公攻读有关,正所谓:未有神仙不读书。相传,李白曾到象耳山拜高僧求学,初到时仅5-6岁,性情十分顽劣,经常到清水溪、宝砚溪戏水游玩,高僧拿他也没有办法。有一天,李白在清水溪边玩了一个不亦乐乎,直到肚子饿得咕咕叫,才从溪边没精打采的往回走。途中,忽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拿着一根铁棒在溪边的一块大石头上磨得哗哗直响,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李白觉得很奇怪,便问到:老奶奶,这么大的铁棒你磨来做什么?老妇人说:我打算磨来做绣花针。李白哈哈大笑:这么大的铁棒不知道要磨到哪年哪月啊!老妇人也笑着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李白顿悟,从此后开始发奋读书,无论炎炎烈日,还是霜雪冰天,始终如一,终成大器。据说,老妇人自言姓武,所以后来李白将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


而又有民间相传:这个老奶奶其实是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前来来点化太白金星下凡的李白,开悟诗仙太白投身凡胎之后的沉迷和智慧障。


李白功成名就后,为纪念这位大诗人,后人就将清水溪更名磨针溪。名山,古刹,高僧,诗仙……如今,这三个字仍静静的沉睡在水里,见证着这段传奇。而象耳岩上残存着部份唐末、五代文人墨客所题的诗词,其中就有晚唐诗人杜光庭咏李白读书台的题诗: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寻找磨针溪  发现武氏岩


如今的象耳山依然林木茂盛,昔日的风貌尚依稀可寻。山下的太白湖,亦蜿蜒于青山幽谷之间,而重建的象耳寺庄严宁静,的确不失为一方寻幽访古、品茗参禅的养心胜地。



磨针溪是否真的存在?在当地人地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寺庙脚下的太白湖。这儿就磨针溪当地人指着一条小河告诉我们,这条小河可终年横舟摇橹,至今还有木船载人送物。若有耐心和胆子,可像当地人一样放开嗓子高喊:船家——,撑船过来——”不一会儿,湖中就有木船出现,一桨一桨地划过来,小船晃悠晃悠,仿佛一不小心湖水就要漫进来。



而坐上了船,可别忘了请船家把你撑到象耳崖下,瞻仰那些唐、宋时期的名人雅士们留下的题刻诗词。还有石窟、壁浮雕、壁刻等等。内容大多是佛像或讲经图,其精湛的技艺令人感叹。


不过遗憾的是,当天我们并没见到唐、宋时期的名人雅士们留下的题刻诗词。村民胡玉彬告诉我们,现在大量的题刻诗词都已经被河水侵蚀了。我小的时候,有一天跟随父母去干农活,由于突然天下大雨,我曾跑到河边一座石窟里躲雨,那时候都还可以见到那些石窟里的题刻诗词。胡玉彬称自己见过那些题刻诗词。




寻找到了磨针溪武氏岩应该就在不远处。快看,这块石头就是武氏岩同行当地人指着一块酷似馒头的大石头说。石头上刻有李白读书台几个大字,明显是后人所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登上读书台,新眉儿不觉吟起了李白的这首诗。仿佛间,面前隐约站着这位眉宇间亮堂着逼人的英气的李白,跨越千年,他的英姿依然让人为之感念。


撰稿\编辑:殷勇、徐佳


视频\图片\配音:陈世涛、徐佳、江文杰


责任编辑:赵典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网(www.xinzixun.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xinzixun.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欢迎您提供原创稿件:sshxqy@163.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