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超级地块”点燃的土地市场,头部十家房企占了七成份额

新资讯 2025-8-6 13:55 第一财经 1 0

一边是楼市缓慢筑底,一边是土拍热点频出,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硬币两面呈现出不同的温度。


在过去七个月间,百强房企拿地总金额达到5783亿元,同比增长超三成。从上海、深圳到杭州等核心城市,高溢价甚至地王地块不断涌现,楼板价纪录接连被刷新,土地市场呈现点状高热态势。


不过,热闹是少数人的,当前能在核心城市抢地的,仍是几家业内巨头。前七月,头部10家房企的新增货值,占百强的比重达到70%,较2024年末增加8个百分点,行业资源正进一步集中化。


头部房企几近包场


730日,深圳市宝安区一宗地块完成竞拍,吸引了绿城、越秀、中海、华润等六家房企参与竞价,最终由绿城集团以12.15亿元成交,折合楼面地价约20364/平方米,溢价率为11.47%


这宗低容积率、没有限价的地块,体现出深圳为了吸引房企买地,积极调整供地策略,通过降低容积率等方式,形成核心区托底、潜力区试水的市场格局,迷你地块的面积也降低了竞拍门槛。


地块特点之外,值得注意的是参拍房企,从最终得主绿城,到越秀、中海、华润等参拍房企,这几家均是当前土拍市场的常客巨头


今年以来,主要的几家头部房企,几乎包揽了土拍市场的大多地块。克而瑞数据显示,2025年前七月,TOP10房企新增货值占百强的比重达到70%,较2024年末增加8个百分点,资源进一步集中于头部企业。


记者查阅具体榜单发现,前7月的房企新增货值榜中,排名前十的房企分别是中海地产、绿城中国、保利发展、中国金茂、华润置地、建发房产、招商蛇口、滨江集团、越秀地产、中建智地。

10家头部的新增货值,分别为1315.5亿元、1116亿元、943亿元、793.5亿元、736.9亿元、714.6亿元、649亿元、580.1亿元、522亿元、257.1亿元,其中中海、绿城拿地金额分别为658亿元、602亿元。


如果对比去年的排名,今年以来,头部房企中绿城中国、中国金茂的新增货值排名明显提升,华润置地、越秀地产的新增货值排名有所下降,此外中建系的中建智地超过中建壹品升至第十。


而从排名第十往后,虽有房企零星拿地,但整体占比较小。数据显示,TOP1120房企新增货值占比9%TOP2130新增货值占比6%TOP3150新增货值占比7%,后50强新增货值占比仅8%


克而瑞表示,当前房企拿地保持央国企领跑、民企弱复苏、城投托底的格局,央国企凭借资金优势,在土地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几乎包场核心城市优质地块,民企则在部分城市寻找结构性机会。


面粉资源向头部加速集中的同时,更多房企的投资能力依然欠缺。前七月,销售TOP100中仍有半数房企,没有新增土储入账,部分房企投资能力丧失,对核心城市的优质地块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超级地块带来局部高温


一如房企投资能力分化,土拍市场整体也出现二八分化的特征。


克而瑞数据显示,百强房企前七月拿地金额同比增33%,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新增土储百强房企拿地建面同比却下降1.2%


拿地金额增加、但面积减少,意味着房企拿地正高度集中于核心城市高总价、高货值地块。今年土拍的点状高热,也正是由这些超级地块所点燃。


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一线城市的土拍溢价率攀升至25.7%。比如上海热度最高的虹口区北外滩地块,经过143轮竞价后,绿城以64.7亿元竞得,溢价率46.33%,成为近年来上海溢价率最高的一宗宅地。


再如深圳,南山前海一宗宅地经过158轮鏖战,最终被招商蛇口以21.6亿元,溢价率高达86%,创下深圳2024年取消15%溢价上限后的新高。同时,楼面价8.4万元/平方米也刷新了深圳最高单价纪录。


在高溢价、高总价地块的带动下,今年多个城市的地王项目被刷新,其中有的是楼面单价地王,有的是总价地王,涉及北京、上海、杭州、成都、深圳、苏州、济南、郑州等多个城市。


中指研究院表示,房企土拍争夺激烈,一方面是企业紧抓窗口期,通过核心城市优质地块积极补仓;另一方面,2025年以来,各地积极释放优质地块乃至稀缺地块,其稀缺性也决定了竞争的激烈性。


在业内看来,后续土地供应缩量提质模式仍将延续,部分城市可能通过优化供地结构、降低起拍价格等方式,吸引房企投资布局,同时倒逼房企提升设计能力、打造好房子,这也是对房企的一个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楼市仍在不断筑底和调整,销售萎靡短期内会导致企业投资整体保持谨慎。克而瑞称,上半年投资铺排高峰过后,下半年保持理性”“以销定投”“优中择优或是房企主要投资策略。


中指研究院也提醒称,从短期来看,北上深杭等热点城市核心地块,凭借稀缺属性仍将频现高溢价成交,成为企业争夺的焦点。不过,房企仍需避免获取高价地,防止因单价过高,为后续开发带来挑战。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