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任泽平最新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住房市值为62.6万亿美元,明显大于美国的33.6万亿美元、日本的10.8万亿美元、英法德三国合计的31.5万亿美元。此外,2020年全球十大地产富豪,居然9个都是中国人。 基于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过去一二十年,中国的房地产创造了数不尽的财富——不仅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更创富了全国数以万计的开发商、投资炒房客以及多买房早买房的普通人。连地产大佬冯仑都禁不住评价道,“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中国房价的疯狂飙涨,已经没法用经济学知识来解释,过去这些年,但凡有投资房地产想法并付诸行动的人,都早已赚得盆满钵盈。” 这话一点不假,经历二十多年不间断快速发展后,中国房地产早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行业,更成长为全球“造富效应”最强的行业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2020年,全国平均房价涨幅高达5.3倍;2010年-2020年的这十年,房地产行业的毛利润率上升至38%,净利润率上升至14%。更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胡润财富报告显示,全国近百万千万富翁中,有近2成都是通过投资炒房获得的巨额财富——主要得益于房价的上涨,尤其是高端房产价格的涨幅更大。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二十年,我国房地产堪称是无可比拟的“暴利”行业。尤其是2007年-2017年这十年,更是被业内专家称为“房地产的黄金十年”,有些人口显著增长、经济发达、资源丰富的城市,房价上涨了10倍不止。这意味着,十年前花50万购买的房子,十年后市值已经高达500万。有人短短一两年时间,就凭借投资炒房暴赚了上百万,更有甚者凭借拆迁一夜暴富,资产上亿,从此财富自由。 也正是经历了这段时间的高速发展,我国房地产的诸多“弊端”才逐渐暴露出来:房价十年如一日“只涨不跌”,刚需居住成本明显增加,买不起房、租不起房,越来越成为常态。换言之,诞生之初被定义为解决亿万民众居住问题的民生房地产,被炒作成奢侈品般的价格。此外,资金脱实向虚,房地产发展成为资金“蓄水池”,不断吸纳社会上的流动资金,实体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得不到银行信贷的“输血”,发展严重受阻。还有不断滋生蔓延的“炒房躺赚”不良风气正在挑战社会的公序良俗等。 中国青年报去年底更发表题为《高房价让整个社会多了4个现象,看着就心酸》的文章,直接点名了“高房价”的四大危害:读书被认为无用、爱情变得功利、投机炒作不劳而获思想滋生蔓延、创新拼搏精神正在遗失。无独有偶,今年4月份,央行更发表论文直言揭露了:“高房价赶走年轻人,不利于城市发展创新”;应该“控制房价”。 此外,2016年全面二孩催生无果后,我国的人口警报也正式拉响,今年国家更是出台了“全面三孩”及配套实施政策。专家解释,国家既然决定出手鼓励生育,那么作为抑制生意的第一座“大山”房地产就一定要被搬开。一句话,削弱房地产的投资属性,采取行政手段抑制高房价,本质上就是“为三孩”让路。 事实上,我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漫长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黄金十年”房价极速飙涨后,国家终于意识到了房地产一家独大的弊端,更注意到了高房价产生恶果的严重性,也极力想对房地产进行纠偏——经济去房地产化,房地产去金融化、去暴利化。 具体的做法就是出手调控,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自2016年打响“房住不炒”第一枪至今,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涉及调控,累计出手次数超2500次。 楼市调控取得了丰硕的胜利果实,房地产“暴利”终结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4年多里,全国有2000多家房企破产出局。其中,央行提出的“涉房融资三道红线”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2条红线”,更是使得业内近8成的房企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其中宇宙级房企恒大爆发的债务危机,更是彻底宣告了房地产行业作为“暴利”代名词的终结,更意味着一个狂飙猛进的野蛮时代的落幕; 其二、全国重点50城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得到控制,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2017年-2020年,房价不涨反跌,局部地区跌幅高达15%。当然,最明显的变化是金融端,央行数据显示,过去三年,房地产贷款规模“三连降”,房企的融资成本却整体上升了2%-5%。尤其是一众私营房企,融资被限,叠加债务高企,早已是危机四伏; 其三、最近,房地产市场“限跌令”频出,这背后是地方主管单位开始用无形的大手“救市”了。释放的信号也是非常清晰的:一些城市房子已经严重过剩,房子下跌的风险很大。用经济学家李迅雷的话说,全国绝大多数(95%以上)城市的房产都彻底告别了“暴利”时代; 其四、“房住不炒”已经纳入基本国策,“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已经写入工作报告,“努力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更是已经上升为我国的住房保障体系。 一句话总结,房地产市场已经变天的情况下,罔顾金融新周期的变化,开发商依然依靠高杠杆求发展是不可取的,投资炒房客依然沿用过去的惯用逻辑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楼市投资黄金时代终结,妄想靠投资买房获得“暴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房地产“暴利”时代已经终结,未来中国哪些行业的发展潜力可能比房地产大?直白点说,房地产之后的财富风口到底在哪里呢?大佬王健林和马云的高瞻远瞩布局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又一“暴利”行业崛起,或比房地产还有前景,这个行业就是大健康行业。 投资大健康两位大佬你追我赶:马云率先投资400亿,王健林不甘落后,怒“砸”1500亿 曾经定下规矩,坚决不碰房地产的马云,称得上是国内窥探到大健康产业无穷发展潜力的第一人。早在2010年,马云就直言,健康产业与全球产业链的融合很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将是独一无二的。2016年,他更公开发表言论称,“中国下一个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领域”。 像马云这样的有眼光且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大佬,既然已经敏锐嗅到了大健康行业的发展前景,自然更不可能错过提前布局的机会。公开资料显示,马云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大健康产业,截止到2020年底,马云在健康领域斥资已经超过400亿——不仅打造了国内最大的阿里大健康平台,还早于其它企业两年就完成了智能医疗服务体系的布局搭建,可谓有远见有卓识。 另一个对大健康产业非常看好的大佬是王健林。2017年是王健林“彻底告别房地产”,做出由“重资产开发”到“轻资产运营”模式转变的关键节点。也正是在这一年,王健林不顾外界异样的眼光,第一个开始“甩卖劣质资产,积极降负债”。那一年对老王来说,异常艰难,不仅断臂求生甩卖了13个文旅酒店,还5折亏本卖掉了77个酒店。但也正是那一年王健林宣布成立大健康产业集团,更宣称,5年内医疗产业将成为万达新的支柱产业。 界面新闻去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11月底,王健林已经在大健康领域“砸”了1500亿资金。其中最大的一笔开支是在昆明投资500亿元打造世界级医疗及大健康产业园。 事实上,王健林和他的万达也就此开启了整个地产行业投资布局大健康产业的风潮。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时期,国内涉足大健康行业的地产企业不少于50家,万科、保利、融创、恒大、碧桂园等均在列。此外,国内外的互联网巨头也早就把投资触及伸到了大健康行业,阿里、腾讯、百度、京东、亚马逊、苹果、谷歌、微软等更是花重金深度布局医疗产业。而在近年来国内资本寒冬之下,医疗行业的投资却一直火爆。从最新的医疗公司融资情况来看,巨头们的投资从传统的医院、诊所及周边服务,逐步深入到智能数字医疗核心领域。 大健康产业:又一个崛起的“暴利”行业,10年内将发展成为比房地产更有前景的巨无霸行业 2019年,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直言预测,未来大健康产业将超越房地产,成为天字一号行业——2029年,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就会达到16万亿元,而房地产的天花板是14万亿。无独有偶,大佬冯仑也指出,大健康这股风比房地产大,下个五年约有15万亿的规模。 大佬所言非虚。事实上,“健康中国”战略明确指出,到2030年,大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未来健康事业,将是人人都需要的事业。真正从事这个领域的人,都将为社会提供帮助,成为人们的福星。 中国未来几年大健康行业为何能迎来爆发式发展,又有何底气成为下一个比房地产更有前景的巨无霸“暴利”行业呢?答案是明摆着的:自2013年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就已经加快进程。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占总人口的18.70%。不仅如此,我国亚健康人群高达7亿人,包括各种传染病在内,医院门诊人数超过30亿,而这样的市场需求量相当大。毫无疑问,这些因素都将引爆我国巨大的医疗健康潜在需求。事实上,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国人对于健康的投资也在逐年加大。也有专家认为,自2016年起我国的大健康行业就已经迈入“黄金发展期”了。 此外,近年来,伴随着“健康中国”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系列扶持、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紧密出台。在国家政策暖风的催化下,在医疗健康的需求推动下,资金在源源不断流进大健康领域,与此同时,这个行业的发展也在跑步前进。 大健康产业的巨大潜能是房地产行业所不能企及的,原因很简单,房地产是典型的吃人口红利型行业,但未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衰退,随着房地产各基本面发生逆转,房地产走向衰落是板上钉钉的。但是反观大健康产业,发展才刚刚开始,未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剧,随着国人对健康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个行业才将真正迎来大跨步发展。 |
在近日举行的老港镇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项目开工仪式上,首
活动现场。秦淮区建设局供图 4月26日,“宜居选秦淮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