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是普通人吗? 疫情之下还有份工作,老人尚在且身体健康,孩子调皮可爱、健健康康,工作压力虽然很大,但家庭还算温馨。 就这样,你还觉得你是普通人? 不,你其实是少数人。 你自己到底有多不自信,才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啊。 快扒开眼睛看看吧。 互联网大厂,正遭受史无前例的大裁员。 周末两天,社交平台上一份致京东员工的“毕业须知”引起热议。 大致就是这轮京东裁员涉及面广,颇有点狠。 京喜、京东国际、京东零售、京东物流、京东科技等多个板块的多个事业部都设置了裁员比例,多数在10%~30之间。 最夸张的,是京喜广东战区,裁员比例更是高达100%。 上午还在工作,下午就通知安排交接,杀得员工措手不及。 经济上行期,行业猛速扩张,多少年轻人涌入添砖加瓦,奉献青春汗水,一旦行业收缩,轻轻一抖,将你抛弃。 而这一场互联网的团灭,还不仅出现在京东。 滴滴杭州也传出大裁员,滴滴货运已经裁员90%,剩下10%从杭州迁到北京,不同意逼裸辞。 专注微商的有赞商城被爆大规模裁员,并且裁员比例疑似中台部门达到70%,新零售部门50%,教育部门全员裁撤。 依托微信、快手等平台的电商公司,也都在裁员。 残忍吗? 残忍。 但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行情好的时候扩张多猛,现在收缩就有多狠。 大家每每看到这些行业大裁员,第一直观感受是不是经济不行了? 可千万别听一些账号瞎扯,经济形势确实不太好,但不至于坏到这个份上。 互联网大裁员无非就2个原因: 1、过去扩张太猛,现在增长乏力。 2、资本垄断太夸张,受到打击! 过去20年是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20年,改变了中国人消费模式的同时,互联网企业都在发大财,员工也都跟着躺赚。 直到现在大家都觉得大厂赚钱,实际上能赚钱的大厂根本不多。 规模大如京东,其实去年都在亏损。 2021年的财报显示,京东集团实现营业收入9515.92亿元,同比增长27.59%;经营利润41.41亿元,同比增长-66.45%。 类似的还有很多,有赞从2018年至2020年,有赞归母净亏损分别为7.26亿元、5.92亿元、2.95亿元,累计亏损16.13亿元。 说白了,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在赚规模,赚估值,就是没赚钱。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在赚钱,可赚到钱之后呢,又把利润去开拓其他新业务。 比如滴滴去搞生鲜贩卖、搞同城快递,搞了非常多的新业务。 阿里巴巴,除了有淘宝天猫,又搞出一个动物园的app,这些新业务都得招人,还得大量招人,结果呢又没有利润,不赚钱。 等于花了一大笔钱,招一大批人,然后根本没钱赚。 最无语的是,为什么要搞这些新业务? 因为不想让同行先搞成功,所以先招一批人,砸钱研究新业务,给自己建设护城河。 说白了,就是先跑马圈地,赚不赚钱不重要,先把规模搞起来,不让竞争对手进来,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互联网模仿太快了,稍微慢点就跟不上了,而只要研究成功一个,再领先占领市场,谁就占得先机。 你们现在看看你们手机上的外卖平台,再看一下买菜平台,就知道产品有多同质化! 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的利润都用于发工资,用于留住市场上的人才,宁愿让他们花大量时间开发没有意义的APP,也不愿意让人闲着。 这就导致大量的人才浪费! 站在企业的角度,这种浪费不是没有意义,如果一旦有一家互联网公司成功厮杀出位,最后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垄断巨头,那带来的天量利润完全可以弥补前期砸的所有钱。 可是,ZF觉得这属于互联网的“过度扩张”,这完全不利于市场秩序。 所以2020年年底,我们利用反垄断法对几家“过度扩张”的互联网巨头给予了警告。 至此,也终于有互联网公司痛定思痛,进行裁员。 如果不能再搞这种模式,互联网行业靠什么继续生存和发展? 始终还是利润为王,这才是商业的基本原则。 这么一想,裁员不就正常现象吗? 不赚钱的项目就会被砍掉,这才是健康的市场。 过去互联网行业经历了20年的黄金发展阶段,但现在明显增长乏力,不可能继续无脑扩张,经济规律不允许,而我们国家更不允许。 这也就是2022年开年互联网就出现大批裁员的原因。 互联网公司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新市场新业务新机会越来越少,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就算经济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这种变化都不可逆。 所以“经济不行”真的不背锅,除非国家废除反垄断法。 那么被裁员的这些人怎么办? 我不得不给大家来一波心理按摩了,不是毒鸡汤,只愿抚慰你焦虑的心。 别丧,被裁员是人生一场阅历,但多少人仍在努力奔跑。 我已经无力总结3月了,前有疫情反扑,深圳按下暂停键一周,以经济代价换来动态清零,后有MU5735坠机的悲痛事件,再到近期市场纷纷扬扬的裁员、降薪。 整个3月,确实有点丧。 但换个角度呢,这个世界上除了生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就如同坠机发生后,所有人的顿悟是: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 而你现在只是短期失业而已,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仍然有超一半的人为了三餐温饱在裸脚奔跑。 2020年最惨的是旅游行业的员工,我认识的人多数短暂踌躇半年后马上转行,虽然赚的少了,但有份工,能有收入比什么都强。 2021年最惨的加上了教培行业员工以及房地产行业员工,我认识的房产销售果断从卖房转去了卖新能源汽车,教培行业的跳去电商或者考公、考教。 再到2022年初,互联网巨头裁员,半层办公室搬空。 可见行业的难没有针对性,所有行业本质上都是普通行业。 互联网行业只是恰好踩在了风口而已,没有任何行业能永远超越其他行业。 哪怕经济恢复了,互联网也回不去以前的辉煌时代了。 认清楚这一点,平常心对待现在的变化,降低自己的工资期望,尽快再就业才是我们个体最好应对时代的变化。 在行业好的时候,留好现金储备,做好资产配置。 一旦遇到危机,你手头的现金和优质资产依然可以让你熬过寒冬,并且等到下一个春天的来临。 毕竟: 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无限增长,并且工资也不是永远逐年上涨的。 以上,心理按摩完毕。 生活本来就不是甜的,苦才是常态,而我们努力生活的就是为了找到那一点甜。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迎合变化,并不断修正我们看待事情的方式。 遇事情别悲观,而是积极乐观去解决。 裁员不是今年才有的,任何时候任何行业都有可能发生。 如何避免? 1、提高自己的能力,降低自己再就业的薪资期望,迎合变化才是最关键的。 2、做好风险应对措施。 焦虑失业,担心经济不好的背后,其实是自己害怕自己没有风险承担力。 给出大家最好的建议,就是做好储蓄,年轻人真不要追求所谓的及时行乐和月光。 家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流动资金,应对失业、孩子教育、就医、意外等等。 另外,就是做好资产配置,否则拼命存钱也只会被通胀给稀释掉你的财富。 只有兜里有钱,手里有资产,才能面对任何变故还能泰然自若。 而我们现在最优质的的资产,仍然是房子。 你可能又不爱听了,但这就是大实话。 说句有点扎心的话,再高级的打工仔,都比不上有一套房的普工。 只是,未来至少10年,房子不再普涨,想吃肉,就得好好挑。 我们见过太多肉没吃到,牙给瞌碎的。 如果你也想吃肉,可以找我们聊聊,今年经济确实有压力,我们国家也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刺激经济,在普世放水和调控放松的2022年,楼市还有大机会。 每次危机,都是一部分人的机会,另一部分人的危险。 |
在近日举行的老港镇农民集中归并安置点项目开工仪式上,首
活动现场。秦淮区建设局供图 4月26日,“宜居选秦淮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