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采茶是新年啰 雪梅孝义守家贫 送子读书金榜中啰 一举成名天下闻 ——高堂歌《采茶歌》节选 斗门水上婚嫁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融合了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等元素,是珠海市斗门沙田水乡地区家喻户晓的婚庆习俗。2008年,斗门水上婚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斗门水上婚嫁习俗已成为著名文化旅游名片(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谢儒侦 摄) 从疍家习俗到风靡珠三角 珠江出海口八大门中的崖门、磨刀门、鸡啼门、泥湾门和虎跳门都经过斗门,这里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是珠三角流域典型的大沙田地区,据史料记载,明代已有疍民在此生活。 清中叶,随着围垦活动的兴盛,当地富户向官府申请用地报税,雇请佃户与疍民进行围垦开发,不少疍民借此上岸定居沙田区,靠打渔耕种为生,其婚丧嫁娶等习俗也随之在沙田区流传开来。
迎亲船队(珠海市文化馆供图) 《广东新语》记载:“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清同治、光绪年间,水上婚嫁习俗臻于成熟,并带动沙田民歌的创作与演唱活动,风靡珠江三角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人们在婚船上放鞭炮庆祝(珠海市斗门区地方志办公室供图,郑小跃 摄) 歌声不绝的婚礼 水上婚嫁仪式十分讲究。传统上依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长通过媒婆为孩子寻找生辰八字相合的姑娘定亲,称为“夹年生”。后自由恋爱兴起,水乡的青年男女通过对唱咸水歌的形式择偶。双方经过“拿茶叶”“择日”“使日”后,开始准备婚礼。
嫁礼(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许芳芸 摄) 婚礼前一天晚上,新郎家里要举行“坐高堂”仪式,由新郎进行“拜席”与“拜钱盒”,然后亲戚朋友围坐一堂,以对唱高堂歌的形式祝贺新郎,烛光不灭,歌声不止,因而也称“坐夜”。 新娘则邀请好姐妹做伴娘,晚饭后聚集在新娘家中,点燃两支红烛开始唱咸水歌的一种——叹家姐。叹家姐是沙田民歌中最原始的调子,她们从历代祖宗一直叹到太公太婆和新娘的父母,歌词内容有友情、别离、不舍,也有送嫁和祝福。 第二天一早,新娘梳好髻,着好衣,吃过出嫁饭后,伫立船头,在悠悠咸水歌的伴唱下,等待新郎迎亲花船泊岸。
新娘坐在船上等待新郎(珠海市文化馆提供)
民歌贺新人(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许芳芸 摄) 迎亲船抵达新郎家,新娘跨过火盆,跨过晦气,从此生活红红火火。随后进行“拜堂”仪式,向长辈敬“过堂茶”,其间还要唱咸水歌来应对长辈的“刁难”。新郎新娘的朋友则可以趁吃“渡水饭”和“闹洞房”的时机,寻找自己的有缘之人。 婚后第三天,新郎需陪新娘“回门”,这样,婚礼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斗门水上婚嫁显示出独特的水乡风情,加深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人们在整个过程中即兴表演,表达自己的快乐、感恩等情感以及美好的祝福,也成为维系当地民众与海外侨胞乡情的精神纽带。 (原标题《珠海非遗丨红船载得新人来——水上婚嫁》) 编辑 许舜钿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范锦桦 (作者:周晓晴) 【来源:读特网】 |
近日,一场独具特色的婚礼在萧县刘套镇温馨举行。这场婚礼
半岛网4月27日讯(记者 王苗)4月27日,阳光明媚,海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