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立秋,9日迎来末伏。东莞在经历本轮强降雨后迅速切换至"高温模式",一个巨大的“蒸笼”将笼罩着东莞。暴雨高温交织中如何养生保健?东莞中医专家提醒,今年的“秋老虎”是只“湿性秋老虎”,并奉上中医实用妙招,助力市民科学应对季节交替。 小心“湿性秋老虎” 湿热交蒸易困脾胃 立秋已过,岭南暑湿仍盛。气象部门预报,今年立秋期间,广东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连日暴雨后又将迎来高温天气,气温将持续达35℃以上,高温与连日暴雨带来的湿度形成“湿热交蒸”之势。 东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李轩指出,中医称此为“长夏湿困”,比单纯的高温或潮湿更易影响人体。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湿性趋下,易困阻气机,损伤阳气。热为阳邪,耗气伤津,热邪升散,迫津外泄,耗伤气阴。“湿热交蒸”,两邪相合,易致“三焦不利,脾胃受困”,引发疲劳、皮肤湿疹、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 他特别提醒,大便黏滞和舌苔腻是湿邪侵袭的最特异性表现,其他如湿热熏蒸上焦,致头重如裹、晨起困倦、面部痤疮;暑湿困脾致运化受阻,出现腹胀、食欲不振、腹泻;湿热困于下焦,引发会阴瘙痒、白带异常、小便黄赤等。上述症状虽非独有,但若持续加重,需及时干预。 广东人常挂在嘴边的“祛湿”,此时正是重点。李轩建议,立秋养生可关注这四大穴位,每日按压或艾灸丰隆穴,助化痰湿,尤其适合痰湿内蕴者;每日揉按阴陵泉穴,健脾渗湿,改善小便不利、水肿;掐按合谷穴,解表清热,预防空调病引起的头痛、鼻塞;睡前按摩三阴交10分钟,可调经安神、舒缓情绪。 三伏末伏需避寒 药膳调理润秋燥 东莞市中医院未病科主治中医师汤美芳强调,当前仍处于三伏天收尾阶段,市民需警惕过度贪凉。"持续吃冷饮、吹低温空调、熬夜会损伤脾阳,形成湿气淤积的恶性循环。"她建议,此时饮食应遵循"减辛增酸"原则,以助收敛、养肺润燥,并推荐了几款立秋养生药膳。 1、清心五花茶 做法:金银花、菊花、鸡蛋花、木棉花、槐花,沸水冲泡或稍煮,代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湿。体质虚寒、易腹泻者慎用。 2、冬瓜薏米老鸭汤 做法:冬瓜(连皮),薏米,芡实,陈皮,老鸭,生姜,加水煲,加盐调味。 功效:清热解暑,健脾祛湿,滋阴而不腻。 3、酸梅汤 做法:乌梅、山楂、甘草、陈皮、冰糖适量,材料洗净加水煮,加冰糖调味。 功效:生津止渴,开胃消食,缓解烦渴燥热。糖尿病患者去糖。 4、甘麦大枣汤 做法:炙甘草,小麦,大枣,煮水代茶饮。 功效: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尤适用于更年期、情绪低落、脏躁者。 5、百合莲子羹 做法:百合,莲子,冰糖适量,煮羹。 功效:清心养阴安神。适用于阴虚失眠、心烦者。 文|姚梓婷 图|受访者提供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湛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展示 《浙派
红网时刻新闻8月8日讯(记者 周曼 通讯员 徐清玲 郭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