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五脏六腑,彼此间都有“软垫”(医学上称为浆膜)隔开,以此来定位彼此界限,避免不小心串门或碰撞。浆膜本是脏器的安全带、减震器,可他们要是生病了,不仅立马翻脸不认主人,还一言不合就“筑墙”,石化成僵硬的“铜墙铁壁”,把脏器锁死。以往,解救被锁死的脏器,皆需“开胸破肚”,创伤大、风险高。3月26日,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挑战“不可能”,在国内首次使用微创手段,进胸腔成功拆除“铜墙铁壁”,给憋闷的肺“解锁”。 49岁患者老杨(化姓),患有结核性脓胸。上周,他慕名来到武汉市肺科医院,想通过单孔胸腔镜手术,解决自己的病痛。不过,检查却发现,老杨的病情可不仅仅是普通的结核性脓胸那么简单。因为延误治疗多年,其肺外浆膜和胸腔壁上的浆膜,两层保护垫都已经钙化,形成两堵“墙”一样的硬壳,硬壳牢牢地将肺封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让肺无法正常伸缩。咳、喘、闷,让老杨痛苦不堪。 这两层“墙”有多难破?外科医生刘小玉说,厚度达约1厘米,硬如混凝土,一般外科手术刀无法切割,手术剪捏变形了,也剪不动。 早在一年前,武汉市肺科医院在中部地区率先采用单孔胸腔镜手术,解决普通的结核性脓胸问题,被称为这一领域的“中部第一刀”。如今,经过长期的技术探索和手术经验积累,攻克这两堵“墙”,外科医生们已经有了十足的把握。 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刘小玉等人成功将老杨肺上的两层“铜墙铁壁”剥落。肺自由了,老杨的呼吸也自由了,现场响起了欢呼声。 坚不可摧的钙化灶是如何被攻克的呢? 刘小玉说,对付这种硬“墙”,普通手术刀、剪没有用,他便联想到了骨科手术上用的椎板咬骨钳。不过,通过咬骨钳,将第一层硬“墙”(钙化的胸腔内壁浆膜)打穿是第一步,更难的是如何把这堵硬“墙”,从胸腔壁上剔下来。因为“硬”只是一个表面难题,更难的是没有足够的操作空间。第一层硬“墙”紧贴胸腔内壁。“墙”硬,胸腔内壁也硬,中间可以下刀的地方几乎没有。这一步考验着手术主刀医生的能力,也考验着扶镜手的技术。扶镜手要时时刻刻保证,胸腔镜精准地锁定在手术工具正在进攻的这毫厘之间。 经过主刀医生和扶镜手心有灵犀的配合,这道难题很快被突破。剔下第一层“墙”,再去剔除直接包裹肺的硬“墙”,就显得游刃有余了。因为肺是有弹性的,手术操作工具,通过按压肺,便能撑开一定的操作空间。 刘小玉说,通过单孔胸腔镜手术解决脓胸,这一技术的首创者,上海著名的胸外科专家曾直言,如果脓胸已经出现钙化,这时采用微创技术的难度很大,不要轻易尝试。如今,武汉市肺科医院成功挑战了这种“不可能”,实现了国内首创,这一首创,将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避免了大开胸手术对患者带来的较大创伤和风险,同时降低了手术费用。 4月1日,是术后的第六天,患者恢复良好,很快就可出院。 【来源:楚天都市报-看楚天】 通讯员 张全录 |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贵医附院贵安院区)
今日永州讯(通讯员 肖海燕杨颖)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