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海的产业界又迎来了一件盛事。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的举行,让生物医药这个产业引发了众多关注。中国是仿制药大国。今后,我们能否有更多的新药、原研药来造福百姓?答案的出处一定少不了长三角。 纵观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海是起步最早的区域,产业体系健全发达、创新要素富集、国际化程度较高、研发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已初步形成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特别是去年初,国家多个部委与上海市联合制定了上海生物医药高地方案,并获国务院批复,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 让国产新药不断问世,上海被给予厚望 本周,上海各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8个生物医药产业项目“组团”落户青浦,投资达36.8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峰会在闵行盛大开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大会在宝山热闹登场。 热情并非凭空而来。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企业共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批件177个,其中生产批件18个;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6项,无线心脏起搏器、国产化粒子治疗装置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专项;CT核心部件5MHU医用球管实现国产化,全球首台75厘米超大孔径3.0T磁共振设备诞生于上海。 这样的“高光时刻”能持续多久?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系研究员、重庆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党永军告诉记者, 只要做到这几点,上海可以一直走在前头。 首先,上海应该定位引领的角色。目前,很多国际大型药企很早就在我国特别是上海建立分公司和研发部门,特别是在本世纪初推动了创新药物在我国的快速落地和临床使用。 随着国家在我国基础研究特别是生物医药方面的创新意识的加强,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遇到同样的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的情形,也许上海可以在这个方面及早布局。上海可以说在这个方面本身就很有优势,以后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对接国际资源,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 其实,站在风口上的生物医药不光是在上海备受青睐。 为何是长三角? 再看一组数据。目前全国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药品营收来自长三角地区,也有三分之一的生物产业园是坐落在长三角的,另外国内百强制药企业中,有三分之一也是坐落在长三角的。这其中,上海起步最早,产业体系健全发达、创新要素富集、国际化程度较高、研发创新能力全国领先。 党永军告诉记者,生物医药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国家重点关注和投资的热点。为何会在长三角扎堆,原因不外乎这样几点: 1、经济优势:上海是整个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生命科学、药学和医学研究一直是我国的排头兵,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更进一步提升了这些方面的对外交流和自身水平的增强。 2、地域优势:长三角在交通和经济方面的优势加强了三省一市的互动。 3、人才优势:几个地区都是高端人才的集聚地,生物医药行业是对人才要求较高的一个领域,长三角的人才优势为打造该产业提供了保障。 4、国家和地方政策:过去几年国家和地方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还是生物医药领域转化方面赋予了科学家更多的权利,鼓舞了科学家创新创业的热情。例如,近日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等三部门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18条“硬核”举措。 早些时候, 上海也发布《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年度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支持创新药研发。而毗邻上海的浙江嘉兴也提出,将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0%。到2025年,形成3-4个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细分领域,培育2-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5、产业链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整便利的产业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应该说建立了较完整的各个环节的链条,保障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生物医药距离世界“第一阵营”差距很远吗? 在党永军看来,我们与国际上特别是欧美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还是早期人才储备短缺的原因。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在人才战略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加速了海外人才的回流,最关键是本土人才的成长大大加速。 另外,药企如果仅仅只愿意对仿制、提升等等这类所谓“研发”进行投入,只会导致同质化产品的恶性竞争,大大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对于新药、原研药来说,“合理分工”才是最优路径。 由于新药研发投入巨大,就目前的国际趋势来看,一些跨国巨头企业,已经逐步将研发部门剥离出来,将这些工作交给大学、科研单位来完成。 而大学、科研单位本身的职责就是创新,公司的优势是市场。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让科研单位走在创新的前列,才能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扬轲 朱声波) |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华、薛仁政,通讯员廖温勃报道:“将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丽娜 通讯员 金濛 “阿伯你看,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