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又称“世界糖尿病日”)。为响应“多病共管”的公共卫生需求,助力慢性病防治政策落地,“糖疹联防,稳住血糖”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科普活动在京启动。 随着患者数量激增,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超过1.4亿,居全球首位。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平稳”是疾病管理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临床上通常将血糖管理作为患者健康管理的重心,然而,在疾病的长期影响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也不容忽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表示,高血压、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共存,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等。而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相比于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患各种感染的风险均在增加。如果带状疱疹与糖尿病共存,会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教授介绍,糖尿病患者长期受疾病影响,免疫力水平相对较低,一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乘虚而入,便会诱发带状疱疹。除了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群体以外,高龄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的人群,也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群体,应特别注意做好主动防护。 疼痛是影响患者基础病情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疼痛会更突出。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刘波涛表示:“一旦糖尿病患者叠加带状疱疹,疼痛的持续时间更长、严重程度更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也会增加,还会继发皮肤的细菌感染。”这也可能会让糖尿病患者陷入多种疾病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更凸显了多病联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应对“多病共存”的严峻挑战,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凝聚防控合力。郭立新教授建议:“从医生层面来看,内分泌科医生要成为‘综合健康守护者’。这就要求内分泌科医生转变观念,不仅要聚焦于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更要在日常诊疗中主动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尤其针对50岁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高风险人群,需关注其疫苗接种状况,提醒其重视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同时,还需加强与皮肤科、感染科、疼痛科、疾控部门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协作,构建‘医防融合’的诊疗服务模式,推动感染预防真正融入糖尿病管理的全流程。”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作为疾病预防的前沿阵地,已率先展开“多病联防”的探索实践。通州区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平学慧表示:“通州区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糖尿病患者基数较大,为扎实做好血糖管理并防范共病风险,社区已全面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血糖管理方面,我们不仅为居民提供定期血糖监测、个性化降糖方案调整等基础服务,家庭医生还会定期提醒居民警惕带状疱疹等潜在疾病的发生风险,并同步开展成人疫苗处方服务,对于符合接种条件的居民,全科医生会及时开具处方,从源头降低感染性疾病与共病的发生风险。” 本次活动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提供专业支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发起。(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陶稳) [编辑:李逸萌] |
11月12日,选手在操作技能竞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2025年11月14日下午,浙江省科协大楼内科学咖啡馆座无虚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