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17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药品检验院等单位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兰州召开。来自北京、南京、山东、湖北、广东等地的中医药大学、科研院所、中药生产企业的科研人员及相关从事人员共610人(线下240人,线上370人)参加会议。会议主题为“好药材、好炮制、好饮片、好疗效”。围绕主题,与会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并首次开设青年论坛。 会议开幕式由中药炮制分会秘书长高慧主持。甘肃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王胜致辞,介绍了甘肃省的中药饮片加工发展概况及近年来在中药材的炮制加工中取得的主要成绩,甘肃省中医药资源概况,甘肃省中药炮制规范修订情况,甘肃省饮片人才的培养情况等,希望与会专家广提建议,将甘肃省的中药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甘肃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研究生学院院长刘永琦,介绍了甘肃中医药大学的一校四区的发展格局,教学、科研、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等的发展概况;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才谦表示,要继续建设好炮制分会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中药炮制事业的发展;炮制分会主任委员贾天柱总结了本年度炮制分会举办的主要活动,如雷公论坛、七一党员活动、教研室主任培训、分会科普活动、炮制群成果发布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吴皓作了《蒙药巴格-塔日奴(京大戟)等3种大戟属常用有毒药炮制减毒增效共性机制研究》,对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申报过程、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方案、研究基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进行阐述。 暨南大学教授曹晖作了《海洋中药饮片标准化思考》的报告,对海洋中药的历史沿革、海洋中药资源、药典、地方炮制规范中海洋中药的收录情况以及海洋中药标准现状以及对海洋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的建议做了介绍。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王祝举作了《中药炮制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报告,认为我们应从技术传承、理论传承、文化传承三方面进行炮制传承,从传承的主体、传承模式,以及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新饮片进行讨论。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贾晓斌进行了《新世纪20年:中药炮制原理解析现代系统研究体系-实践与展望》的报告,对国基金资助中药炮制学科项目进行了分析,并从中药炮制原理解析现代系统研究体系、研究实践以及研究展望方面深入展开。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李越峰进行了《炙红芪与炙黄芪干预脾气虚大鼠药效及代谢机制比较研究》报告,报告中介绍了基于黄芪和红芪治疗疾病网络药理学研究基础,对二者进行科学的质量评价,炙红芪和炙黄芪对脾气虚大鼠药效学以及代谢机制的研究成果。 沈阳药科大学教授刘晓秋作了《吴茱萸的谱毒相关性及毒性与饮片规格和成分比例关系的研究报告,详细介绍了在吴茱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成果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吴茱萸的质量控制情况,谱-毒相关性研究,毒性与饮片规格和成分比例关系。 嘉兴东方国药饮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作了《浙西中药材发展现状及产业模式升级探索》的报告,对中药材产地鲜切加工必要性、落地途径,浙西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衢州开化模式进行介绍。并展示了整个全草类饮片的产地加工流程及加工设备。 兰州大学药学院教授胡芳弟进行了《中药材大品种科学技术研究的守正与创新-以甘肃大宗道地药材为例》的报告,介绍了中药大品种的研究发展思路,从党参的化学成分研究、多糖及低聚糖的药效作用机制、品种鉴定、质量评价技术以及党参产地加工和炮制机理等研究成果。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窦志英以山茱萸等药为例讲述了对中药饮片制备过程关键环节,如产地加工,炮制工艺环节,干燥环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金传山进行了“九蒸九晒”多花黄精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及炮制内涵的报告,对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转化机制及质效转化机制,质量评价体系以及黄精产业发展情况等进行了阐述。 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钟凌云从棕色脂肪组织产热与人体阳气相关的角度,阐述了炮制对附子不同炮制品阳附片和阴附片热性的影响机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张村以炮制配伍川芎茶调方药效评价及临床量效关系研究为例,探讨了基于临床疗效进行中药炮制研究的研究思路。 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常艳旭,结合蒲黄炭、侧柏炭、盐杜仲、独活、何首乌、款冬花的研究实践,阐述了中药炮制鉴别组合质量标志物筛选及绿色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思路。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药师吴镝,进行了《中药临方炮制现状与研发建议》的报告,探讨了临方炮制的目的及优势,分享了国家相关政策,目前各中医院开展临方炮制的现状及建议等。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李芸对米炒党参和胃健脾止泻作用机制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分享了党参治疗脾虚泄泻大鼠药效机制,以及血清及胃组织定量代谢组学研究成果。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授曾春晖作《不同蒸晒程度黑豆汁制何首乌对APP/PS1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的报告。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王满元对淡豆豉发酵炮制规律进行了报告,重点分享了淡豆豉的发酵历史沿革以及发酵过程中异黄酮类成分的转化规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唐力英,以决明子、甘草等药为例,对炮制过程中化学研究的意义进行阐述。山东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石典花对侧柏炭“炒炭存性”科学内涵及侧柏叶和侧柏炭标准提升研究进行了报告。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杜伟锋的麸炒薏苡仁炮制特征成分及质量识别表征技术研究报告,汇报了麸炒薏苡仁差异性成分的筛选,谱效关系建立及炮制全过程质量识别模式的研究进展。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宋艺君从教学角度,同与会代表分享了作为青年教师在中药炮制学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及教学心得等。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史辑作了《肉苁蓉酒蒸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报告,对肉苁蓉的产地加工工艺、酒蒸前后补肾阳作用比较研究、体内体外化学成分的转化规律方面研究进展进行汇报。新疆医科大学教授赵翡翠、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谭鹏、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李飞分别在线上进行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炮制研究特色介绍》《秀丽隐杆线虫在中药炮制研究中的应用-以地黄为例》《威灵仙酒炙增强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探索》的报告。 大会设立青年论坛,共有12位分别来自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的青年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报告。 中华中医药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唐志荣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
在长春新区高新开发区占地面积近27000平方米的厂区,GMP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