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堂跨地区、跨年级的“双线双师”主题融合课在重庆两江新区行远小学展开。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行远小学突破时空,联动上海、广州两地学校,进行校本研发的“技术+创”主题融合课程课例展示。 “我的家乡有美丽的‘小蛮腰’。”“重庆的火锅,yyds!”……11月25日上午,行远小学四年级1班的教室里,一堂以《我为家乡代言》的主题融合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互动游戏、刷弹幕、盲盒抽奖……来自上海福山外国语小学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荔湾实验学校的小学生们,通过“OMO行远智课堂”,与行远小学师生共上一堂生动有趣的融合课。 本次课例展示活动由行远小学老师陈治佑进行线上“导学”,三地三校线下各有一名老师进行“伴学”。通过“双线双师”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自我介绍、为家乡代言、制作家乡“宣传短片”等课堂内容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媒介情感素养,浸润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形成信息技术为课堂赋能,为学生成长赋能的新样态。 课程结束后,三地学校教师及华东师范大学专家进行了“线上”发言,对行远小学的“OMO行远智课堂”进行评价与探讨。“行远小学的教学课程流程完整,交互性强,将课程设计与技术很好的融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王涛说。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杨晓哲则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多次跨空间联动,探索多校联动的模块化课堂,“比如多校联合完成5-8课时的单元学习,真正培养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据了解,行远小学于2021年5月正式成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北京翼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AI+OMO课堂实验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承担了“线上线下教学组织·整合时空”子课题的探索研究,本次课例便是整合时空视野下的一次课堂研讨探究。 “在此之前,我们已进行了两次这样的OMO课堂实践探索。”据行远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OMO课堂既有课本知识的教学,也有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学防疫等社会知识主题的延伸,旨在通过板块式的教学活动,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学习。 接下来,行远小学将继续深挖OMO课堂的内在逻辑和目标方向,逐渐沉淀科学的机制模式,创新多样化课堂呈现形式,点亮未来型课堂的“样态灯”。 (记者 周舒曼 学校供图)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侴雪妍 今天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通讯员 谢粤蕾 为将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