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的疫情让学校再次开启“网课模式”,虽然只能隔屏相连,但空间的相隔却阻挡不了新区师范附小老师们关爱的脚步。网线连接着家校两端,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小架起了空中家校“彩虹桥”。一场全员年级家长会、一次视频“云家访”、一段微信“师语”留言、一系列家校居家微课程、一种家庭教育“学习力”的赋能……这些平常日子的点滴行动让孩子们的居家学习多了份温暖,让家长们居家期的家庭教育多了份支撑,附小的老师们成为学生成长的坚强后盾,构建了疫情期牢固的“防疫墙”。 家校同频心同向——传递的力量 特殊的时期,特殊的教育方式,家校“云相聚”,成长不缺席。居家学习期的线上家长会有效拓展了家校沟通的渠道,学校以年级为单位让每一位家长更好地了解当下“双减”背景下学校的教育理念;针对学段特点及孩子在此时期的身体各方面情况进行介绍;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家长这一角色的建议,提高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明确家校合作发力的关键点。 云端关爱护成长——师爱的力量 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们居家学习、生活情况,增进师生情感,新区师范附小开展了线上“云家访”工作。教师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真诚地开展家访工作。对网课期间积极参与学习的孩子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对一些网课学习参与度欠佳的同学进行耐心的询问,找出他们不参与学习的原因或遇到的困难,想办法帮其解决或给予帮助。 非常时期,班主任老师对比较特殊的家庭或者家中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全面排摸,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生一策”,确保能实时跟进,关爱到位。家访中的点点滴滴,老师与孩子们的亲切互动,与家长的热切交流,再一次拉近了家长与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让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了“以心灵感动心灵,以尊重赢得尊重”。 百名教师访千家——沟通的力量 一周,2000多个家庭、100多位班科任教师、学生100%覆盖,老师们用这样的数字来诠释着这个特殊时期附小教师的大爱担当。本次家访活动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及其家庭的沟通,而且对教师们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一次生动、深入的教育机会。通过这次活动,附小的教师们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激发了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了服务意识。学校和家庭之间达成了良性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推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我身边的好老师——看见的力量 本次"云家访"活动,学校的科任老师通过一名副班主任的身份去配合班主任完成线上家访的记录工作,通过一名科任老师的视角去感受班主任常态下的家校沟通,这同时也是一次“班主任画像”——在日复一日的班主任工作中,他们平凡而不简单、工作琐碎却井然有序、默默付出却从不抱怨,全心全意的去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学校线上进行了“云端”看见,我眼中的“四有好老师”——线上师德分享活动,这不仅是网课期间线上“师德师风”系列工作一个阶段的总结,更开启了信息化时代“师德师风”工作新的篇章。通过“云家访”工作的密切配合,让班主任和科任老师之间彼此陪伴、彼此看见、彼此赋能,在收获成长的同时,进一步助推我校师德师风工作建设。 汇聚困惑架彩虹——方法的力量 “疫情宅家”是一块亲子关系的试金石。在24小时无死角的时间绑定下,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争吵次数直线攀升,为学习、为生活习惯、为游戏时间……。疫情期的居家学习,让家长们教育的焦虑达到了空前的紧绷。在“云家访”过程中,学校家校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展开调研行动,搜集到疫情居家期家庭教育问题近百条,通过规纳分类,家校课题组的老师将问题划分为亲子沟通、自律培养、学习习惯、身心健康、能力培养五大版块。 老师们多次召开线上讨论会,针对每一个居家家庭教育小问题,找寻有效指导技巧,录制了“家校彩虹桥”第一个系列线上微课程 ——“科学应对居家学习”19讲。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一天推出一讲,给家长提供家庭育儿小妙招,助力家庭教育,让家长懂科学、不焦虑,与孩子一同轻松应对居家学习。 交流感受伴成长——学习的力量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结果,为了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家长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通过学校每一节家校微课程的学习,家长们积极分享学习感受,互相交流居家育儿心得,逐步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很多是因为自身的认知不足,学习不够而造成的。踏上新区附小的“家校彩虹桥”,每一位家长都不想输在“育儿”的起跑线上,家长们热烈讨论,转变自己育儿的观念和方法,在学校家校微课程的启发下,彼此助力,让更多的家长有效提升了学习力,“懂科学,不焦虑”,与孩子一同轻松应对居家学习。 用爱写师德,润物细无声。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永葆爱心,用爱去守望成长,才能与孩子交心,才能让家长放心。在线上线下陪伴的日子里,新区附小的全体教师将扎实打好师德底色,让新区附小的“家校彩虹桥”永远熠熠生辉;春风十里,让“阳光教育”的光芒温暖的照进每一个家长和孩子们的心里。(记者 徐楠)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侴雪妍 今天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通讯员 谢粤蕾 为将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