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站在同一块屏幕前,发布了各自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绩单”。这一幕,发生在3月1日杭州西湖区“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行动推进大会上。 “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这两所高校先后推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这样的场景此前并不多见。”杭州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党委书记沈瑜维感慨,“这是紫金港科技城与西湖大学城‘双城合并’成果的直接投射,也是紫金港科技城打造‘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的底气所在。”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开启新的创新周期。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省2024年“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重点。从市域看,地处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的紫金港科技城,是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助力全球创新策源地建设的重要“一环”。 目光进一步聚焦,2024年西湖区首场大会聚焦科技创新,提出打造五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人才密度、科技密度、影响力密度均在前列的紫金港科技城,当仁不让成为“首圈”,并入选第一批省级创新深化试点。 立足“大平台”,唯有扛起大担当。紫金港科技城为何能打造“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又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新高峰、新传奇?这场大会给我们答案。 “三个一”,怎么做到的? 纵观去年的发展坐标,紫金港科技城有两件大事尤为突出—— 一是“双城合并”。2023年5月,紫金港科技城与西湖大学城实现“双城合并”。理顺机制,往往是为了聚集资源要素,促进区域发展。大半年来,紫金港科技城重塑服务机制、融合两校科研实力,构建与属地三墩镇、国企云创集团的合作关系,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二是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2023年,紫金港科技城入选我省新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名单,成为全省34个省级高新区“大家庭”成员之一。同时,紫金港也是西湖区唯一一家省级高新区,这意味着站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西湖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介绍 两个标志性事件,共同指向的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度”、科技创新的“新高峰”。 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紫金港科技城去年创下了“三个一”,也就是“一天,新增企业10家;一月,新增工业产值12亿元;一年,财政收入近26亿元”。“三个一”的战绩,淋漓尽致地展现着奋力奔跑的态势。 从科技创新成果来看,2023年紫金港科技城助力西湖区创新指数连续第四年跻身全省前三。这片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汇聚着省级企业研发中心5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90家、国高企259家,“创新”密度可见一斑。 正如硬币的两面,成绩的另一面则是时不我待的危机感、紧迫性。 眼下,杭州各平台都在奋力打造产业发展新地标,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光向外,高新区(滨江)正在打造“中国视谷”“中国数谷”,钱塘区着力建设“中国医药港”。相比之下,紫金港科技城需尽快找到自身的赛道,打造全新的经济增长曲线。 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介绍 置身于城西科创大走廊,10多个高能级产业平台相互竞合,在“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中共同跨越。去年,紫金港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同时晋升为省级高新区,但在同批的9家园区中,紫金港科技城的工业总产值并非最高、体量并非最大,如何发展自身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早在春节前,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就邀请相关领域代表坐进10楼会议室,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头脑风暴”。代表包括智库专家、辖区企业负责人、市区两级经济部门的干部,话题围绕3个展开——“创新驱动发展优势及短板在哪里”“如何在重点产业赛道上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如何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做优做好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3个多小时的讨论会结束后不久,一场奠定未来发展路径的“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行动推进大会便拉开帷幕。 “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如何建? 在“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行动推进大会上,紫金港科技城提出打造“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是清醒剖析自身优势的结果。 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努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紫金港科技城的“创新型”人才含量极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两所高校的主校区坐落在这里,共拥有施一公等院士40多名,占据全省的12%,拥有顶尖专家20多人,累计引进硕士及以上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677人,是全球人才的蓄水池。 科研院所、名企等的集聚,是紫金港科技城科创体系的有力补充。华大杭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阿里云总部、每日互动等企业主体,创新动能强劲。 阿里云总部 此外,上万家企业组成紫金港科技城的“毛细血管”,它们中一半以上都是科技型企业,包括了西湖区70%的省科技小巨人企业。 “这夯实了紫金港科技城创新策源地的底座。”沈瑜维说。会上重磅发布了“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紫金港科技城推进计划,并细化“六大行动计划”,力争将两大高校、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专家及社会力量拧成合力,让“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同向发力。 会上,紫金港科技城宣布,他们正在打造全省唯一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综合体,未来将瞄准科学家、企业家最关心的知识产权问题展开服务。其实,知识产权服务窗口并不鲜见,但大多只服务申请或交易等其中一环。 “综合体由我们联合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打造,贯穿咨询、申请、交易、保护、产业化为一体,实现的是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副主任来骏介绍,综合体预计今年年中投入使用,届时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入驻综合体,会将专利审查的速度提升2/3,真正做到“办事不出城”。 做好知识产权服务,为的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专利往往距离实验室较近,处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通过这个平台,紫金港科技城将第一时间掌握高价值专利技术交易信息,促进其就地交易、转化并孵化。“未来,我们每年将力争成交专利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3000项以上。”来骏说。 科创成果要转化落地,离不开空间要素的支持。杭州主城区寸土寸金,作为西湖区“北强”平台,紫金港科技城拥有240万平方米“工业上楼”产业空间和1900亩产业用地,这为优质创新项目落地提供了充沛的空间保障。 重点项目签约 深度布局的战略、一流专业的服务、广阔的发展腹地,共同支撑起了紫金港科技城的新质生产力—— 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科研优势,阿里云在云计算大模型方面具备全球领先的产业优势,紫金港科技城将依托“两源一云”(两大“智源”和阿里云)打造“中国云谷”,以“智算”驱动主导产业向“AI+BT”“AI+智造”方向发展。 会上,紫金港科技城重点签约的未来三年产值18亿元的华康药业项目、未来三年产值35亿元的兆能讯通研发项目、未来三年营收16亿元的高端泵类及智慧水务等9个项目,正是紧紧贴合着“AI+BT”“AI+智造”的产业布局。 春节前的“头脑风暴”,无疑在这场大会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落子。 “新的一年,我们将纵深推进‘六六行动’,全力打造智源汇聚的创新人才港、数实融合的都市工业港、共融共生的国际活力港,以‘中国云谷’为产业地标,推动建设‘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沈瑜维满怀期待。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侴雪妍 今天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通讯员 谢粤蕾 为将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