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温情款款,又不乏热情昂扬,还有创意亮眼,今年毕业季,各个大中小学校正陆续举行的毕业典礼又“卷”出了新高度。从火出圈的毕业典礼“名场面”,我们可以看到什么? 从毕业典礼的花样出圈,看到青年力量的全面成长。今年的毕业典礼上,亮点层出不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包信和院士使用博士毕业生研制的“空中成像提词器”,实现了“潇洒脱稿”,着实让人大开眼界。除了科技“神器”,还有更多花式整活:头戴簪花毕业帽、创意改编剧、音乐合唱、无人机助阵……毕业典礼上的这些新场面,凝结着毕业生们在学业、实践上的成长成熟。 毕业典礼,是学习和人生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从初三、高三到大学毕业生,无论是甫经历了一场难忘的大考,还是刚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大多正迎来着耕耘的果实。学业的收获,素养的发展,艺术文体的超越,都可以在毕业典礼上获得一定展示,让毕业典礼成为内涵丰富的“刻度仪”和“坐标系”,记录奋发的里程,标注攀登的高度,成为反映青少年们自主学习、团结合作、全面成长果实的“集大成者”。 从毕业典礼的郑重,看到仪式感和人文情怀的润泽。以毕业届高三学生为例,正逢十八岁,毕业意味着生理上的成长,心理上的成熟,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成人。芳华正茂的大学毕业生,更是将走向社会。一次有意义的仪式,恰逢其时。师生们合力打造,让毕业典礼既成为了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也可以是一场尽情释放青春活力的“嘉年华”,仪式感拉满。毕业学子们全情投入,不遗余力,展现最好的自己、最汹涌的情感、最芳华的青春。毕业典礼郑重仪式感的背后是家校社对青春的呵护关爱,对成长的期冀祝福。仪式文化的强化,在关键的路口滋养和润泽青年身心,让他们带着充沛的信心和能量走向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实践、奔赴五湖四海。 从毕业典礼的名场面,还可以看到文化和信念的传承气韵。东南大学毕业典礼上,书记、校长、院士、院长们一出场,被学子和网友激动地誉为“参考文献方阵”来了。无论毕业后从事什么,只要是毕业生,多会由衷钦佩母校那些为国家和技术发展贡献卓著的“学术天团”,因为他们代表了教育智慧和科研实力的凝聚。毕业典礼可以很好地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弘扬生生不息的学术和文化。 南京大学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90后博导和00后毕业生同台分享了“追光”的故事。众多学校的毕业典礼上,在各自岗位爱国奉献的校友现身说法,还有来自学校师长的深情致辞,均让这“最后一课”成为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同频共振,把属于学校和毕业生的优良品质传递给更多学子,让爱校情、报国志、责任感得以在青年人中传承下去。 对于学子来说,这样的毕业典礼是一份厚重的“成长礼”。年轻人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关爱支持,更离不开自身的努力奋发、一次次不畏艰难的勇敢超越。这份毕业“成长礼”就是最好的折射,用过去和当下激励大家未来带着光荣与梦想,继续书写精彩新篇章。 毕业典礼也堪称学校和教育界的“招生简章”之一种。在网络发达、学子思维活跃的今天,从助力毕业生前途发展、促进教育良好生态、展示青年群体生机勃勃各方面来说,正能量的毕业典礼都值得“出圈”。 当然,毕业典礼“名场面”,不在于花费多少人力物力,更重要的在于融合学校特色,在于用心用情用爱去打造。长江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突逢大雨,为了让学生们少淋雨,校长刘勇胜在发表讲话时直接“划重点”,压缩讲话时间,契合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是烈日还是暴雨都能从容应对”的毕业祝福。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毕业典礼是一个很好的舞台。今天的毕业典礼,无论朴实还是隆重,都应该温情而真实,生动而有力,让它不止于一次“总结会”,更象征一次全新的“出征式”,让新时代的青年从这个舞台走向更大的舞台,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言而喻,众多的毕业典礼“名场面”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评论员 薛蓓 校对 陶善工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侴雪妍 今天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通讯员 谢粤蕾 为将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