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3月1日,“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正式开学,下半年招收了“越剧班”。第二年,在“昆曲班”和“越剧班”的基础上成立了独立建制的上海市戏曲学校。转年1956年,又招收了京剧、沪剧、淮剧、评弹等专业。“上海戏校的历史要从1954年3月算起,今年正好是70周年。”国宝级昆曲艺术家蔡正仁动情地说道。4月15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在虹口区北外滩的世界会客厅举办海派戏曲高峰论坛和庆祝晚会,戏校人用一场充满精气神的聚会,迎接母校70岁生日。 校庆活动不仅是对学校过去70年辉煌历史的回顾,更是一场戏曲文化与城市文化共生共美的生动展示。一场别开生面的戏曲高峰论坛拉开校庆序幕。蔡正仁、王珮瑜、白燕升、卢雅君、李鸿良、张军依次围绕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戏曲教育的未来与发展、戏曲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共生共融等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戏曲学校与上海这座城市,70年来同呼吸、共命运。”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1986年进入“昆三班”,2021年回到戏曲学校担任校长,38年时光荏苒,他也感慨万千。“海派戏曲,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上海城市精神气质的塑造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他表示,“作为一所以传统戏曲教育为主业的学校,传授的知识与技艺要体现出传承的纯粹性,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心存敬畏。我们要保持和发扬我们的精气神,这样才能自信且清醒的融入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大潮,从而共同参与城市文化塑造的课题。” 论坛上,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在戏曲领域的经验和见解,并就如何推动戏曲与城市文化的深度融合提出建议。他们一致认为,戏曲艺术应当与现代城市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创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戏曲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相互激荡,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晚间举行的校庆晚会以“精气神,共潮生”为主题,用“守正”“创新”两个篇章,铺排70年间艺术教育实践出人、出戏的精彩瞬间,图画出上海戏校一路走来收获的繁花硕果。新老校友以歌代酒、以戏言欢,纷纷献上当年受教的经典剧目,用一场充满温情的相聚,让70周年的岁月清澈见底、首尾相望。九位校友代表回首往昔、寄语未来,为学校的70年华诞献上衷心的祝福。精心编排的演出剧目,覆盖京昆越沪淮、评弹、木偶等传统戏曲曲艺专业,以及音乐剧、话剧影视、美术等新设专业,以老带新、中西合璧,上演一幕幕触动观众耳目心弦的双向奔赴。 晚会还播放了点击量上亿的戏歌串烧《武家坡》《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这些作品展现传统与现代的天作之合,已成为网络新媒体的流量密码,它们都出自于戏校校友之手。 作者:王筱丽 文:王筱丽图:主办方供图编辑:王彦责任编辑:邢晓芳 |
红网时刻新闻2月26日讯(通讯员 唐新宇 刘亚力 刘应希)2
在职业教育领域,产教融合始终是推动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