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官宣”入驻啦!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大学同一天正式入驻的还有中国药科大学。两所高校,共同进驻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比肩而立,开启教学与科研新篇章。 东大、药大 有哪些学院、多少师生前来? 将在新区做什么? 跟着小北一起来看看~ 01 坐标星火路4号,一组由11栋高楼组成的建筑群格外亮眼。这里是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所在地,其中的4、5、6、7栋,也是本次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师生入驻新区的重要科研办公载体。 走进大楼,内部宽敞明亮,中央实验室、细胞房、实验动物房等核心功能区布局合理,为师生们提供了高标准的科研环境。 “目前,东大部分师生已在此开启教学、科研。”药谷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据了解,东南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器官芯片研究院等7个二级医学相关单位已全面入驻新区,1500余名师生将扎根于此学习、工作。 中国药科大学则带来了生物医药卓越工程师学院、现代制药产业学院、生物药物学院和智能药学交叉研究院四大新型学院,10月,首批学生就将进入工程师技术中心实训。同时,学校还有近30项药大系科研成果将在新区落地。 02 一批学院入驻,一批师生前来,接下来,东大、药大将在新区做什么? 在两所高校相关负责人的回答中,“学研产用”深度融合的办学新范式被写在答案首行。 “我们将江北创新中心定位于‘中国药大创新药产业化应用端’的‘有组织科研成果转化和有组织人才培养’重要载体。”中国药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勇介绍。 他表示,学校过去的人才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平台,容易与产业“脱节”。而作为新区生命健康产业的主承载地,生物医药谷集聚上下游企业1300余家,这正是药大最需要的土壤——能与产业融会贯通。未来,学校将携手企业探索联合培养模式,以企业的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作为学生的研究课题。“让学生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杨勇说。 不仅是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也是两所高校关注的焦点。 “我们医学院已经有核酸药物相关团队在新区开展工作。”东南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姚红红介绍,过去,学院老师的成果转化主要借助于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中心。“新区的舞台会更广阔,老师们可以更便捷地对接、更快速地转化,后期的公司注册、研发运转,也能探索新的模式。”她说。 将人才培养融入产业发展,把实验室建在产业链上。当新区与高校之间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两所高校的入驻就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是一次发展模式的创新。 03 两所高校入驻新区,还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碰撞。 比如,东大、药大不仅在新区成为了物理意义上的“邻居”,还成了携手前行的好友——东南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江北创新转化中心与中国药科大学江北创新中心签约,双方将进一步搭建合作桥梁,合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一直以来,药大都聚焦于前沿的生物技术领域,包括基因和细胞治疗、抗体药物等。”杨勇表示,未来,他们计划和工科实力强劲的东大一起开发全新的药械组合,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生物医药研发方面的新路径。 再比如,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聘任了12位东大、药大的专家学者为专家顾问;两所高校也聘任了13位新区企业家为产业创新转化顾问和产业型兼职教授。这13位企业家里,有南微医学董事、总裁冷德嵘,有威凯尔医药创新药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吴勇……他们大都来自“东大系”“药大系”校友企业,研究领域与学校优势学科相近。这样的“人才互聘”,亦是开启“学研产用”深度融合的新方向。 火花碰撞、优势互补,校地合作之余,更有校校、校企合作。这样的“强强联手”,带来更高效的转化、更紧密的合作、更多的项目,区域产业发展也由此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的不远处,南京大学的化生医药学科群同样蓄势待发。龙王山下,生命健康产业“最强阵”进一步集齐,也拉开更广阔的产业框架。这个开放的枢纽,将推动更多前沿基础研究走向应用,更多产业人才涌现,还有更多新可能,值得期待。 素材来源 | 生命健康办、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 文 | 高媛 发布 | 郑好 审核 | 刘云涛 |
招就处处长 徐拥军 招生代码:1252 1、今年贵校高招专业和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精心组织100余名师生前往凤庆产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