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 拜晓艺)伴随着“双十一”大促的开启,各大电商购物平台也纷纷“开卷”本年度大促赛道。今年“双十一”有何不同?各平台的玩法究竟是“及时雨”还是“智商税”?消费者“拒绝套路”的呼吁能否于今年得到践行?这些问题都成为这届消费者最真诚的期待。 “双十一”大比拼,主流电商平台纷纷“开卷” 今年“双十一”,京东和淘宝上线“买贵就赔”服务。京东承诺,“双十一”期间,8亿商品全程价保;淘宝承诺,平台上所有百亿补贴商品“买贵必赔”,如果买贵了,平台将补偿差价等额红包。 另外,今年“双十一”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还在物流运输服务上下功夫。以京东为例,其于近日推出即时零售“三公里模式”,实现3-5公里内“消费者下单、门店发货、商品小时内送达”的闭环。 在这场“双十一”大比拼里,平台方们都使出了价格和服务的“浑身解数”,由此也带来今年“双十一”玩法的不尽相同。 分别来看,天猫宣布今年“双十一”将继续采用官方立减(最低15%)和跨店满减(每300减50元)优惠组合,平台会为商家匹配适合的优惠方式。此外,今年天猫“双十一”晚会也将重启,激励更多商家参加。 京东的“双十一”已于10月23日开启预售。一个重要的变化在于流量扶持倾向商品价格与商家服务,优异的商家能够得到更多曝光。另外,在直播、短视频、新品等方面,京东为商家提供流量扶持,并通过百亿补贴活动、广告金激励、降低扣点等各类费用减免政策为商家提供超20亿补贴。 而拼多多通过延续此前上线的“国货节”活动,将平台百亿补贴、万人团、直播等资源矩阵向国货品牌大幅倾斜。此外,拼多多今年“双十一”还推出“单件立减”的新玩法,对于参与此次活动的商品,将额外发放官方补贴,投入不设上限,首批参加单件立减活动的品牌商品超20000款。 能够预见的是,多个平台“双十一”玩法在今年回归简单,消费者“每逢大促做数学题”的趋势有所减弱,“双十一”大促正在回归购物本质。 但也有不少消费者反馈,往年“双十一”玄机还是多,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买到宣称“全网最低价”的产品。消费者要真正得到实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学会很多技巧,甚至还需要一点运气。 往届消费者对“双十一”怎么看 来自海南省三亚市的消费者刘女士向记者表示,因为“双十一”的大力度促销,现已形成了每年关注“双十一”并适时“剁手”的习惯,但也带来了诸多困惑,例如一次性囤积了太多货物,每年都用不完,也浪费钱。 另一位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的张先生谈及其对“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看法时称,“就好的方面而言,可以趁‘双十一’大促期间一次性购买一年的刚需用品。但不好的方面也由此显现,‘双十一’如同挑选盲盒产品一样,经常会买到质量不好的商品,部分商家为了销货而忽略了质量问题,从而导致消费者频繁退货。” 对于往届消费者来说,“大促”可能并不意味着商品质量和消费体验、物流体验的降低。消费者期待的是没有“套路”的低价,是实实在在的价格优惠,是购物过程中的安心和舒心。 “电商平台在追求低价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诚信经营,避免虚标价格、虚假宣传等不正当行为。”每日经济新闻评论员赵雯琪表示。 赵雯琪总结道,“双11”不仅是电商平台的竞技场,也是消费者期待已久的购物狂欢节。今年“双11”,希望看到电商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低价优惠,让消费者享受到愉快的购物体验。这不仅是电商平台的责任,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尊重和回馈。 近两年“双十一”同比增长率放缓 据星图数据,2022年“双十一”周期(10/31 20:00 - 11/11 23:59)全网销售额累计11154亿元。从2017年至2022年,近六年的全网“双十一”销售额逐年递增,但2019年至2022年的同比增长率却呈现“先下降后缓增”的特点,2022年的同比增长率为13.7%。 历年全网“双十一”期间GMV及增速(图源:星图数据,中信证券研究部) 针对这一现象,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主要是消费者出现了审美疲劳。随着电商平台的增多,各种购物节层出不穷,消费者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双十一”抱有极高期待。各种节日大促已经成为常态,消费者对于各种促销活动已经麻木不仁。而对于今年“双十一”而言,虽然各家电商平台开始全面打起“价格牌”,但“如何能够突出自己的优势”成为最大的问题。 江瀚进一步表示,电商巨头集体打“价格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综合性的竞争方式,而非单纯的低价竞争。然而,这种“价格战”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避免‘囚徒困境’的恶性循环、如何真正吸引消费者全面下单购买等。价格战是好办法,但如何真正解决问题可能还要看各家电商巨头自己的表现了。” |
北斗卫星远在天外,应用早已近在身边。手机导航越来越精准
4月26日,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浦东新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