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上海3月4日电(记者仇逸 龚雯)4日零时,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研究长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苏冰教授课题组发现肠道干细胞底部存在一类被称为MRISC的新型肠道间质细胞。研究系统揭示了MRISC细胞在肠道炎症和损伤过程中,通过特异调控肠道干细胞微环境的相关信号参与肠道上皮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机理,为肠道修复再生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新型肠道间质细胞MRISC感受损伤信号,增强干细胞组织修复能力的工作示意图。(苏冰教授课题组供图) 据悉,炎症和损伤通常能迅速激发肠道干细胞增殖促进组织修复再生。肠道间质细胞是肠道微环境组分中的重要成员,它通过与淋巴细胞、髓系细胞、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协同调控肠道稳态。长期以来,肠道间质细胞被认为是一类相对缺乏异质性的支持性细胞。 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肠道间质细胞是一大类认知较少、异常复杂且具高度异质性的细胞。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对不同肠道间质细胞亚群的特征、空间分布、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潜在功能、以及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 当前,对新型肠道间质细胞亚群的身份鉴定,上游刺激信号的发现,以及下游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通路的阐明,已成为间质细胞领域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 苏冰教授课题组此次的研究聚焦炎症损伤条件下肠道干细胞微环境的调控过程,首次发现了新型肠道间质细胞MRISC,并对其空间定位,转录和表观遗传特征以及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免疫荧光图片显示新型肠道间质细胞MRISC(白色)定位于肠道干细胞底部。(苏冰教授课题组供图) 研究过程中,通过肠道类器官共培养以及肠道原位细胞注射实验,课题组成功证明了MRISC具有对肠道干细胞特异的调节功能,并通过构建全新的报告基因小鼠,揭示MRISC定位于肠道干细胞下方。研究人员获取了不同肠道间质细胞的测序数据,揭示MRISC有着与其他间质细胞非常不同的表观遗传调控特征,进一步发现了相关信号调控和分子通路。 测序结果显示MRISC有着独特的表观遗传调控特征。(苏冰教授课题组供图) 该研究对以肠道上皮干细胞微环境为靶点的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新的间质细胞示踪模型也将极大促进肠道干细胞微环境研究领域的发展。 苏冰教授指出:MRISC是否还参与其它肠道疾病如肠道肿瘤、食物过敏,MRISC细胞的发育来源,谱系分化,以及决定其特性的转录因子、表观遗传因子仍需要后续更多的研究加以明确。 研究由苏冰教授团队协作完成,伍宁波博士和孙宏翔博士分别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新加坡免疫学联网、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等机构科研人员参与合作;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苏冰教授是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与微生物系主任,兼任上海交大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联合研究院主任。他长期致力于MAPK(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和SIN1/mTOR(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体2)调控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科学发现和成果。相关工作以通讯作者发表于《细胞》《自然》《自然遗传学》《自然免疫学》等国际顶尖杂志。 近年来苏冰教授课题组聚焦肠道黏膜免疫和炎症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附属仁济医院等临床科室合作开展临床转化研究。 来源:新华社 |
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4月25日下午,陕西省海
为推动科技教育蓬勃发展,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