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内陆首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在二次创业再出发的起步之年,把科技创新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增强民生类科技供给、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集聚高水平人才队伍、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为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力支撑。 开放式创新 吸引全球创新要素 6月16日,两江新区重点科创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30余个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科技创新项目落地,总投资额约925亿元。 “这批项目将进一步助力新区增强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重庆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不能仅凭自身资源禀赋,必须面向全球集聚各类资源要素。 近年来,两江新区凭借多年开发开放积累的资源优势,加速打造内陆开放门户,为重庆聚集创新资源,开放式创新已成为两江新区科技创新最鲜明的标志。 其中,依托“六国九地”的研发布局,长安汽车已经成功掌握500余项智能化核心技术和近400项新能源核心技术,推动其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之一。 目前,两江新区市级及以上双创载体39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3家、市级科技孵化器11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7家、市级众创空间28家,累计孵化企业3000家。今年1-8月,两江新区新增入库科技型企业734家,累计达到2953家,同比增长54.85%。 两江新区找准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的结合点,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统筹作用,逐步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新格局。 壮大科技企业“森林” 加快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 成为产业创新策源地,是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标志。 6月1日,2021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将给予进入总决赛阶段的28个团队总计3亿元的落地奖励及一系列重磅政策,其中,特等奖获得者的扶持额度高达1亿元。 大赛结合两江新区产业优势,聚焦高端智造、高端生物医药、半导体及智能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赛道,吸引全球优质项目,以科技创新加速推动两江新区产业创新,加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新兴产业生成能力。 为了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的科技公司,两江新区还打造了明月湖科创生态体系,包括明月湖—重庆大学新工科教育科创平台、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明月湖智能产业中央研究院等。 其中,第二届明月科创实验班正在招生,依托重庆大学实施以项目为驱动的新工科教学模式,打破传统学科分类界限,促进学生跨界思考以产生新的知识和创意,并能够在学习、思考和实践中突破现有学科领域边界,形成设计思维、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等创新核心能力,培养适应“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的未来产业创新领军人才。 优化顶层设计 充分释放创新平台活力 两江新区还加强了在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方面的节奏。 今年6月,两江新区连续发布了包括《两江新区关于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精神 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重庆两江新区打造产业创新高地行动计划》《高标准打造两江协同创新区2021年重点任务》等“1+2”政策体系,硬核推动科技创新。 《实施意见》包括6个方面,共22项重点任务。其中,优化创新发展布局,做强创新驱动新引擎,将以两江协同创新区为核心,联动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和礼嘉悦来智慧园,发挥三大创新平台引领示范作用,提升鱼复、龙兴、水土三大新城的产业创新支撑功能,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的集聚度、活跃度、开放度、贡献度、辐射度。 两江新区不但优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还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充分释放创新平台活力。 5月27日,川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成渝两地举行。作为分会场之一,两江协同创新区开工了亚欧新能源汽车项目、联想5G项目、明天氢能燃料电池项目等12个项目,总投资达243.7亿元。 “两江新区将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好三大科创平台,推动三大新城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两江新区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新区“一号工程”,以“科技+产业”,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 |
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4月25日下午,陕西省海
为推动科技教育蓬勃发展,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