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青年科研人员如何更好地为科普工作贡献力量?

新资讯 2022-12-6 17:55 中国教育报 20 0


新闻回放


近来,越来越多的科研青年变身科普博主,在B站、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平台上,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明白晓畅,引发关注。


主持人语


近年来,疫情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也让大家更真切地体会到:科学不只是科学家们在象牙塔中的工作,更是人类战胜种种困难挑战的必备利器,事关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青年科研人员如何更好地为科普工作贡献力量,本期三名青年学子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互联网为科普注入新活力


刘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生)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和短视频的兴起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普传播的平台,不少科研青年在抖音、小红书上注册了账号,用或幽默风趣,或简单易懂的风格制作科普视频,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科普风。


新媒体时代下科研青年的科普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传统媒体时代的科普传播往往由主流媒体制作,邀请各领域专家进行解读,在观看的时间和地点上有很多限制,并且传播的风格偏向于严肃,对于儿童、老人以及学历较低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门槛。


而新媒体时代给了科研青年自主制作科普传播作品的平台。短视频的形式,适应了当下碎片化传播的趋势,让科普对象在观看的时间地点上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随时随地就可以观看。很多内容还紧跟时事,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科普日常生活中的专业知识,让受众在刷短视频的同时就能增长知识。


例如目前坐拥2000多万抖音粉丝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这位博主硕士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专业,目前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的专业编辑,是无数网友眼中的百科全书。他在抖音的相关科普专题——“网络热门生物鉴定的播放量已达15.5亿次。


科研青年入驻互联网,为科普传播注入了新活力。当然,我们还需要警惕科研青年做科普传播可能存在的过度娱乐化、选题流量导向、价值观错误等问题。这不仅需要平台进行更严格的筛选与规范,还需科研青年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传播素养,共同助力科普传播的健康发展。


在平等对话中普及科学知识


赵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生)


最近,越来越多科研青年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科普博主。他们在多个网络平台解读理论、传播知识,深受网友喜爱。


这些青年科普博主的出圈得益于对科普形式的创新。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大多生长于网络时代,熟悉网络空间的传播技术和传播规律,善于找到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结合点,也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和表达自己。青年科普博主们借助网络平台将科普与短视频等新媒介形式有机融合,在时事热点中解析深层理论、在知识科普间穿插网络热梗,将原本晦涩高深的科学知识解读得风趣生动、明白晓畅。


表达方式变化的背后,更是科普理念的转型。过去的科普往往停留在以我为主的输出和说教上,枯燥的理论、复杂的解释让人望而却步。青年科普博主们则意在营造出一种平等对话、互动参与的氛围。选题时往往先思考受众需要什么、想看什么,以平等的视角做知识分享,而非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网络平台也让传播者与受众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创作者会通过评论、弹幕、私信与观众讨论交流内容选题、表现形式,也会根据反馈的意见对后续创作进行调整。


科普的难点不在,而在于。科研青年触网化身科普博主,自觉肩负起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责任,为科普工作注入了新的形式和理念,也让知识借助网络抵达成千上万的民众。不过,为互联网科普点赞的同时,也需警惕其被流量思维绑架,避免过度迎合受众、营销人设而偏离科普的初衷。


营造良好环境为网络科普保驾护航


汤斯麟(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生)


科普,为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为普及,是为了使知识大众化而普遍推广。科普方式的转变是时代大背景下的产物,近年来,青年学者采用网络进行科普的案例日渐增多。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科普工作的门槛依然有待提高。现有的互联网科普博主除科班出身的学者,还有一群打着科普名号传播错误信息的科普博主。尽管网络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鉴定视频,但真正的科普博主仍难以以一己之力杜绝错误信息的传播。


因此,要想准确地普及知识,科研工作者应巩固并扩大自己的阵地。现有的一些科普内容仍缺乏出圈的影响力,很大一部分只为相关领域爱好者们所关注。要做到真正地,还需科研工作者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题材来激发受众的兴趣,才能让内容突破专业的束缚,真正地既


笔者认为,科普的门槛不宜过低,且需要平台配备一套完善的账号审核制度。营销号擅长以选材、措辞等方式博取眼球,且难以肃清。对此,平台必须加强内容审核。与此同时,有志于投身科普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也应顺应网络趋势,用更为网民所接受的方式进行科普。青年学者参与网络科普是公众喜闻乐见的,他们更能引起主流网民的共鸣,但网络环境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科普工作保驾护航。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