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闭关苦练4年,华为云盘古大模型3.0是怎么雄起的

新资讯 2023-7-7 21:59 钱江晚报 21 0

潮新闻客户端 实习生 何乐 关春源 记者 张云山


盘古为行业而生,就要为行业着想,更好地服务千行百业的客户,华为开发者大会2023Cloud)在中国东莞正式揭开帷幕,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重磅发布盘古大模型3.0,他表示,盘古大模型不写诗只做事。



在昨天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发表演讲表示,去年年底Chat GPT的出现,把人工智能推向了新的风口。人工智能将帮助改写身边的一切。同时,他透露,面向未来,华为在人工智能发展上有两个着力点:第一,打造强有力的算力底座,来支撑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第二,真正让人工智能服务好千行百业,服务好科研创新。


胡厚崑表示,华为云发布的盘古大模型,面向ToB千行百业,为生产活动服务、为科研创新服务。让人工智能创造价值。华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关键是走深向实,着力点放在让人工智能为千行百业的生产活动服务,为科研创新服务。


其实早在2020年华为就已经布局大模型,20214月,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对外发布,今天的版本是盘古大模型3.0。过去的4年,华为大模型之路是怎么雄起的呢?


破解小作坊困境,盘古大模型功课天堑


ChatGPT引发的百模大战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很多公司都想借助大模型开发细分赛道的AI应用,但一算成本,觉得太贵,只能放弃。


很多AI公司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一道名为“AI开发的产业天堑。在AI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开发人员专业性要求高、综合成本高、不可控程度高,还要租用服务器开发、训练、部署模型,这样的困难让很多公司望而却步。



在华为内部,20203月,华为云人工智能领域首席科学家田奇,和团队发起了一次安静的冲锋。这次冲锋的行动代号”——盘古大模型。当年11月,盘古大模型在华为云内部立项成功,也完成了与合作伙伴、高校的合作搭建。


在开始打造盘古大模型的时候,团队确立了三项最关键的核心设计原则:一是模型要大,可以吸收海量数据;二是网络结构要强,能够真正发挥出模型的性能;三是要具有优秀的泛化能力,可以真正落地到各行各业的工作场景。


盘古大模型瞄准了两条赛道,同时开启了NLP和机器视觉两个领域的大模型开发。与此同时,盘古大模型也做好了未来规划。首先希望能够把机器视觉、NLP、语音,甚至计算机图形学的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多模态的预训练大模型,增强预训练大模型的跨领域协同落地能力。


困难随之而来。首先是数据和算力的问题。即便华为云拥有非常好的资源基础,在千亿参数级别的大模型面前也依旧存有不足。为此,华为云和合作伙伴的多方推动,确保了所需数据和算力资源的保障到位。


其次是与行业知识体系、数据系统的磨合问题。盘古大模型的开发,时间紧张、训练难度高、成本耗费大,自然也需要内部团队的超人发挥。田奇回忆,团队内部都叫自己特战队员,也就是角色需要经常互换,工作需要相互支撑,哪里缺人就要哪里顶上。一个技术专家,同时也要考虑很多产业落地、商业化方面的问题。


盘古大模型不断攻坚克难的团队,从起初仅有少数几个人,到如今陆续壮大起来,已经吸纳了百余人,包括3名广受关注的华为天才少年20214月,华为云盘古大模型正式对外发布。今天,盘古大模型3.0再度升级。


大模型不再只是实验室被观赏的东西,而是可以改变行业


盘古大模型立项、研发和落地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思考AI工业化的鲜活样本。


从历史中看,一种产品的工业化进程必然需要经历研发为重基座为重产品为重三个层级。


将这个逻辑回溯到AI领域。自深度学习为代表的AI第三次兴起之后,这项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基础业态还处于研发为重的第一阶段。行业中缺乏公开、有效、低成本的产业基础,最终导致很多理论上成立的落地方案难以成行。


而盘古大模型的价值,恰恰就在于推动AI的低成本、可复制。


田奇认为,目前我们处在AI工业化开发模式起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而大模型是最有希望将AI进行落地的一个方向。


从盘古大模型的故事中看,这个过程的实现,需要多重力量的携手与跨界——田奇加入华为就是一例。


田奇有着最新的研究方法、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在华为云的产业结构中,田奇团队也找到了学术界所不具备的驱动力——科学家也开始思考功耗、效率、成本、商业场景等等一系列真实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盘古大模型也是一次产业、科研的虹吸范本。产学研的纵向融合,不同行业领域的横向协同,诞生了AI在工业化阶段必须经历的虹吸效应。


田奇回忆说,如果不能复制推广,那么大模型可能就是一个只能在实验室中被观赏的东西。团队期待大模型应用能渗透更多场景,并带来改变。


当更多科学家、行业专家、AI架构师,用这样的角度和动力去思考AI、推动AI、建造AI,横亘在AI面前的产业天堑,最终将会成为成为AI工业化变革的标志。


大模型是新一轮AI发展的核心,其已在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中已表现出巨大潜力,并将在未来三年里形成风起云涌之势。


来源:钱江晚报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