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两颗长周期脉冲星;研发出“极光1000-慧眼”智能星载计算机;中欧创新创业协会浙江中心将落户余杭……一项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批批科创主体相继落地,余杭正昂首阔步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蓄水池、成果转化首选地和未来产业新高地。 奋力向前的余杭,火力已全开。 余杭大景 5月31日,余杭正式启动“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建设,将以之江实验室为核心,聚焦智能计算,打造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核心区。当天,多位院士、科学家出席,共话前沿科技、共谋创新发展。 建设这个“圈” 余杭有何底气? 余杭有强大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余杭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人才政策“黄金20条”,建设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发挥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优势,推出“海创未来”人才品牌,持续做大人才“蓄水池”。截至目前,余杭区人才总量突破41万人,占常住人口近30%,为余杭提供了强劲的人才活力。 今年,余杭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对人才政策“黄金20条”进行了迭代升级。从青年人才到高精尖人才、紧缺人才,余杭进一步调动“引才链”上各个主体的积极性。 余杭有创新的生态基础。 余杭区文一西路两侧,不仅汇集了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四大实验室,还有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杭州超重力场、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坐落在此。此外,阿里巴巴全球总部、抖音、快手等一大批创新龙头企业也林立在道路两侧,正为全区科技创新注入动力。 两侧高楼林立的文一西路 就在前几天,由省科协、城西科创大走廊、余杭区和阿里巴巴共同打造的“科学企业家创新园”正式启用,为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融合发展提供优质空间,推动余杭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集群发展。 当下的余杭,正积极促进各个创新要素互联互动,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的良好局面。 画好这个“圈” 余杭有何规划? 从最新的布局图上看,余杭打造的“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是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发展主线的“一心一湖一路”空间格局。 “一心”即之江实验室,这里将聚焦智能计算方向,成为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一湖”则围绕南湖,要形成环南湖创新孵化生态集聚区。同时,在文一西路沿线,余杭以特色产业园区、国家级孵化器、一批头部企业总部为依托,要形成科技成果应用服务集聚带。 “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布局图 在这个创新生态圈中,余杭还将打造“两大三层多群”创新生态。其中,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装置)、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DDE)两大“科研重器”将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上,寻求新突破,助力余杭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开放创新生态。 余杭是数字经济高地。在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意味着可以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以算力基础建设为核心,余杭为该生态圈量身定制了“1+2+N”产业培育体系(1个核心领域:智能计算;2大重点支撑:AI芯片+大模型;N个“AI+”应用场景)。该体系将充分发挥各创新平台、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作用,以优质算力普惠供给为基础、以模型即服务模式变革为关键、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助力浙江“算力强省”建设,支撑杭州打造“算力成本洼地、模型输出地、数据共享地”。 “预计到2026年,余杭将初步形成独具特色、活力涌现、要素配套完善的创新生态圈;到2030年,‘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将全面建成。”余杭区相关负责人说。 有了这个“圈” 科技成果转换如何实现? 科技创新的最终归宿是推广和应用。 今天,余杭携手之江实验室,签订创新生态圈战略合作协议,将通过实施科创平台“强基跃升”、创新合伙人“共创共享”、创新载体“提质增效”、科技服务“多点支撑”、科技金融“精准滴灌”、创新生态“热带雨林”等六大行动,着力推动优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应用场”。 之江实验室 黄克勤/摄 一方面,之江实验室将积极同其他各类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合作,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力的创新生态,加速科技成果落地。 另一方面,余杭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引导天使投资、创投基金等社会资本能更早进入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阶段,并吸引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目前,我们已经吸纳5亿元资金用于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之江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说,后续,之江实验室还将与良渚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校院所共同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以提供更多资金扶持。 同时,余杭还要通过“玉鸟计划”科技创新卓越班,实施“专业培训+企业实践+政企对接+专业社群”四位一体培训模式,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体系化服务矩阵。 |
本报讯 由省科协与省直工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举办
机器狗组团舞狮 人形机器人在千年古迹陪玩 无人机用方言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