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花溪达沃斯光电产业基地生产车间,犹如踏入未来工厂的样板间。只见工人配合着机器设备,井井有条地进行滚涂、开料、精磨、印刷等生产工序,一片片大小不等的触摸屏就这样完成生产。 花溪达沃斯光电产业基地 12条自动化生产线如钢铁森林般延展,高精度数控机床的嗡鸣与镀膜设备的低吟交织成科技交响曲。在电容式触摸屏生产线上,厚度仅0.3毫米的超薄玻璃基板正经历涅槃:从纳米级真空镀膜到3A表面处理,60余道精密工序在绝对洁净的环境中悄然完成。 “项目落地至今,我们的产能已实现三级跳。”贵州达沃斯董事陈卡斌手持一片即将发往海外的曲面车载触控屏介绍。随着四条生产线全部投入运行,花溪达沃斯光电产业基地项目生产加快,预计全年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大关。 达沃斯生产线 花溪达沃斯基地是达沃斯在贵阳投资建设的第3家工厂,也是其产业链延伸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去年,达沃斯已顺利完成了从深圳到贵州的产业转移,并建成全球首条类7代触摸屏智能生产线,成为业内唯一用机械手臂拿取大尺寸玻璃上下料的厂家。 在研发中心,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正上演着材料革命——在达沃斯的每条生产线上,都有一名PIE(工艺整合)工程师,这支队伍的存在,将科技创新的理念融入了企业生产全流程,强化了对生产流程的管控,让每道工序都尽在掌握。随着系列产线改造升级推进,达沃斯产品月产量从200万片提升到500万片,良品率突破85%,远超行业的平均水平。 在这片创新沃土上,科技转化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每年5%的营收投入研发,3个重点立项、2项成果转化、1个经济价值项目的“321”创新节奏,让企业持续突破技术壁垒。凭着敢闯敢拼的创新能力,花溪达沃斯基地的研发团队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加速转化。除了传统的玻璃盖板生产外,相继推出UTG、3D盖板、3A表面处理和智能触摸显示一体化产品等新产品,不仅解决了原材料依靠外购的“痛点”,也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adtech生产设备 在手机盖板半成品退油清洗区,蓝光闪烁的自动化设备正以每秒5片的节奏吞吐玻璃基板。生产线PIE工程师张彪的工位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温度、压力、洁净度等23项参数。“现在只需设定程序,产品清洗量从以往日均4万片提升到10万片,操作员从5人精简到2人。”张彪轻点触控屏,设备立即切换至夜间模式,“黑灯工厂”的魔力就此显现。 距离超声波清洗区不远处的CNC站同样自动化程度极高。一个工人看14台机器,上下料使用机械臂,实时的生产情况都能在设备显示器上一目了然。 “CNC设备主要用于玻璃精雕造型,每台机器都有6个轴,可以同时工作,现在相较改造以前,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花溪达沃斯光电产业基地生产厂厂长罗光力说,过去,每台机器只有一个轴,经过设备升级和技术改良后,实现机械臂自动上料,每台机器的效能翻了数倍。 “由机械臂上料后,人管得更少了,所有的进度和数据都能实时看到。”工人陈贵红一个人盯着14台机器,没有什么压力。 工作人员对产品进行检查 从传统玻璃盖板生产,到UTG、3D、3A电子玻璃、智能触摸显示一体化产品等一系列新产品,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推动产品“智造”升级,成功将触摸与显示一体化,把触摸、显示、贴合技术相融合,推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在国内外的触摸屏市场崭露头角,中小尺寸外挂式触摸屏出货量、大尺寸触摸屏领域出货量均排名全国前列。贵州达沃斯公司逐渐成长为贵州省首家专业从事新型触摸屏和显示器件及配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夜幕降临,来自花溪大学城的科研团队,正与生产线工程师研讨曲面贴合技术的优化方案。校企协同创新下,不仅解决了原材料依靠外购的痛点,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 产学研的势能正在转化为市场动能。如今,达沃斯能满足不同产品对于不同尺寸、规格、类型触屏的需求,其产品远销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合作对象覆盖海康威视、海信、LG、三星等全球知名企业,成功跻身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行列。 站在贵州达沃斯生产的7代触摸屏智能生产线前,一片片闪耀的触摸屏正打包发往全球。从“制造”到“智造”,从“跟跑”到“领跑”,贵州达沃斯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科技创新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以人为本的持久耕耘。在这条“摸”出来的赛道上,技术突破、产业升级与人的成长同频共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旭婉婷 编辑 袁航 二审 谌贵璇 三审 孙晓蓉 |
过去一年,由人工智能带动的机器人浪潮积厚成势,掀起
5月16日,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特种玻璃专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