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1日讯 近年来,金乡县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目标,积极探索“科技+”模式,强化科技支撑,以科技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产业” 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传统产业智能改造,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在高端化工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领域,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积极布局生物基材料、生物医药和数字农业等新兴产业。指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达5.044亿元,增幅15.77%。 强化企业创新梯度培育,激发自主创新动能。创建 “红黄蓝” 制度,实施科技型企业 “梯度培育、双步迈进” 行动,按照企业类别实行动态培育机制,构建“种子高企-准高企-高企”梯次培育模式,形成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筑基、微型企业开拓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高新技术企业和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达到105家、20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6.54%,同比增长14.41%。加强企业院所合作交流,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联合高校院所开展行业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平台创建等活动,组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上下游企业”的产业链协同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科技+人才” 汇聚创新发展智力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高端人才引育。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提升行动,精心打造“蒜都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品牌,搭建“金乡顾问之家”,组建北京、广州-金乡博士联盟,引导企业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联合高校院所引进申报各级人才项目。自主申报获批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0人,西部经济隆起带科技人才15人,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获奖18人,柔性引进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183人、外国专家人才25人。 深化技术研发合作,助力产业人才引进。积极对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探索“高校院所+企业+共建平台”模式,推动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完成合作签约18家。推进共建中科院软件中心暨国科元(金乡)产业创新中心、中国检验检测学会科技创新(金乡)服务站等产业服务平台8处。创建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级“外专双百”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8个,为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科技智力支撑。建好技术研发平台,创新人才引进模式。积极探索“人才飞地”模式,通过跨区域人才飞地建设,实现研发、生产两地化,实现人才发展和地方经济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截至目前,已在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完成多个“飞地”布局,形成“1+N”创新矩阵,引进产业链急需专家团队7个、落地科技项目45个。 “科技+金融” 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构建科技金融数据库。构建涵盖企业研发投入、科技人才、创新平台、知识产权等信息的科技金融“数据库”,为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放贷提供参考依据,增强了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企业的信心,促进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用好科技成果转化贷。近年来,累计为209家次企业申请科技成果转化贷款9.03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企业创业初期“无担保、无抵押”导致的融资难题。其中,2025年1-5月份,44家企业获得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资金2.067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贴息40.66万元。拓展企业融资新渠道。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发明专利质押贷款,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人才贷”支持,企业资金紧张缺乏抵押物的融资难题,增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信心。 “科技+服务”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由党员模范、业务骨干组成“科技110”(反应迅速、随时服务)服务专班,围绕创新主体培育、研发投入、技术交易、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形成县专班+镇街(园区)+第三方服务机构+企业联络员”一体联动的服务体系,以“企呼县应”与“主动上门”双向服务模式,快速回应企业发展问题。 优化科技服务政策。围绕提升科技便民服务质效,推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联合多部门实地走访,开展多形式惠企助企政策宣讲,征集企业需求,建立“技术需求库”,精准匹配高校院所,帮助企业用好用活科技政策。每年举办培训会10次以上,培训指导1100余人次,发放明白纸600余份,助力企业精准了解政策内容要点,累计为企业争取各项政策资金10.43亿元,涉及企业1100余家次。提升科技服务标准。围绕科技服务“全生命周期”主线,开展科技服务标准化建设,优化服务流程,精细梳理规范标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关证明等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办理,“一对一”指导企业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工作经验,以标准化促进科技服务规范化、专业化、优质化。 闪电新闻记者 张瑛玮 报道 |
为产业创新注入更多“硬科技” 青岛已有8个平台入选国家和
随着两足机器人冲破终点线,首届易捷杯中国“智谷潮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