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丛溦 威海报道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威海市立医院以“科技强院、人才兴院”为核心发展理念,构建起“教育筑基-科研攻坚-产业转化”三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格局。通过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双引擎”驱动,这家公立医院不仅筑牢威海市医疗高地,更探索出科教创新转型的“威海范式”,为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科技创新:打通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链路 走进威海市立医院临港院区2500平方米的独栋实验楼,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一体机、流式细胞仪等先进设备有序运转,这里是医院科技创新的“核心实验室”。2024年,医院科研设备总值突破2500万元,科研经费同样创下2500万元的历史新高。 科研攻关结出丰硕成果。 近5年,医院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项目32项。肿瘤医学中心依托山东大学大数据平台建立的肺癌数据库(SET SAIL)累计收录5246例病例,相关成果发表于JAMA子刊,直接推动低剂量CT筛查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患者。 在脑科学这一前沿领域,医院与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卒中康复、认知障碍等研究,填补了区域技术空白。2025年,“智能化脑机接口康复运动系统”项目通过山东省科技厅初审,脑健康与认知障碍数智诊疗基地建设同步启动,为“中国脑计划2030”在威海落地生根贡献力量。 截至目前,医院科研人员已发表SCI论文383篇、核心期刊论文488篇,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取得发明专利12项,其中2项成功转化,实现了科研价值向临床应用的跨越。 人才培养:构筑高层次医学人才“蓄水池” “双百计划”是威海市立医院人才培养的响亮品牌——五年内打造百名高素质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百名优秀研究生。如今,这一计划成效显著:医院已拥有126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覆盖内科学、外科学、护理学等多个学科;106名研究生在导师引领下深入临床一线,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成长为临床科研的生力军。 心外科主任景昊、创伤骨科主任彭磊等顶尖专家的加盟,为医院人才队伍注入“强心剂”。在职培养同样成果斐然:全院93名博士中59人为在职培养,43人在读;与延边大学共建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已培养护理硕士58人,为护理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医院通过12个OSCE考站,以贴近临床的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医师综合能力,为年轻医师成长搭建坚实阶梯。 协同发展:构建“产学研医”融合创新生态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分中心、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检测国家工程中心区域分中心、智能化脑机康复技术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在威海市立医院,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平台构成多层次科创矩阵,为协同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医院与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共建的医教研资源共享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文献检索、科技查新等专业化服务;博士后工作站11名在站博士后已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3项,在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6项奖项。 深化与高校、企业合作,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临床,为卒中患者带来康复新希望;神经退行性疾病、肿瘤免疫治疗等领域研究稳步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面向未来,威海市立医院将继续秉持“医教研协同发展”理念,实施“杰出人才计划”,扩大博士后工作站规模,引进高层次团队,以“顶天”的科研格局突破技术瓶颈,以“立地”的育人生态培养实战型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威海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