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园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甩掉遥控暴走24小时,完成全球首次高温“Citywalk”;站在世博展览馆门口,打一辆“无司机”的网约车到12公里外的张江;在国内医院里,多款由浦东企业带来的全球“首个”和“首创”新药,让患者迎来新曙光……浦东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全力以赴打造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
“十四五”期间,浦东科技服务业营收从2020年的1042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472亿元,四年增加41%。建成107家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7家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建设超百家科普基地。科技从“跟随”到“引领”、生态从“单打独斗”到“雨林共生”,浦东以创新为“强引擎”,进一步夯实科创基本盘。 战略科技力量正在浦东加快集聚,实现“从0到1”的原始突破 在浦东张江,一座形似“鹦鹉螺”的宏伟建筑日夜不息,它是探索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上海光源。每天一早,光束线工程师就已开始一天的精密校准。旋紧真空法兰,监测束流稳定性,确保这条“光路”以最佳状态迎接用户。每一次微调,都是为未知世界的探索铺平道路。
不远处,全球首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综合性大科学装置——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以下简称:蛋白质设施)内,已建立了从蛋白质样品制备、结构解析到功能研究的完整技术体系。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开放十年来,蛋白质设施已服务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的504家科研单位(含100多家科技企业),支撑超过2500个研究团队、累计10万余人次用户开展实验研究,设施支撑完成科研课题超13400项。 科学“国之重器”在浦东这片热土上比肩而立,集聚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助力实现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诸多前沿领域“从0到1”的原始突破。
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前沿、拓展人类认知疆界的重要学科,基础研究集长期性、不确定性、高度依赖“关键少数”这三大难点于一身,在浦东,一群来自全球的科学家正勇闯“无人区”。
在李政道研究所“天问”长廊里,年轻的中国科学家仍在继续着对宇宙终极真相的追问,李政道研究所在张江大本营建设了实验室天体物理实验平台、拓扑材料研究实验平台、大规模科学计算平台三个研究平台;在上海科技大学内,一批走在科技前沿的创业新秀从这里走出,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孵化自上海科技大学的正序生物近日就传出好消息:其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开展的针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病(SCD)的碱基编辑药物CS-101注射液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成功治愈首位患者。这是中国首次通过碱基编辑疗法治愈镰刀型细胞贫血病的成功案例。
正序生物创始人、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基因编辑中心主任陈佳难掩兴奋之情,“非常高兴我们自主原创的tBE技术为全球β-血红蛋白病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将继续开发tBE技术在其他疾病领域的应用,希望这项技术能惠及全球更多患者和家庭。”
目前,正序生物CS-101注射液针对β-地贫的Ⅰ期临床试验已经完成,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成功摆脱输血依赖,关键性临床试验(Ⅱ/Ⅲ期临床试验)即将开始。针对镰贫的IIT试验和针对β-地贫的关键性临床试验的全球招募正在同步进行。
浦东新区科经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浦东正探索科创体制机制创新,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聚焦关键科学问题,支持企业探索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有机融合。 让全过程、全周期、全链条创新要素活跃起来 今年以来,浦东主场举办的系列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吸引了全球科创企业和广大科创人员踊跃参与,可以说场场火爆,让人应接不暇。“前沿”“创新”“合作”成为贯穿其中的高频词。
近期举行的“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首度升级为“张江药谷国际创新大会”,多位在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院士专家到场;10大平行分论坛同步开启,议题覆盖临床注册、细胞疗法、核酸药物、生物偶联药物、基因疗法、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合成生物学与脑机接口等热门先进疗法领域。
随后,科学城又迎来一场盛会:“2025年清华校友集成电路论坛”在上海张江集电天地启幕,与会专家聚焦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生态构建和人才培养展开深度交流。现场,张江高科与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达成人才培养合作。
从科技成果“源头、平台、载体、服务、网络”五个方面发力,浦东正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潜能,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充分活跃起来。 如在创新生态端,构建“大中小融通”格局。首创发布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计划(GOI),被列入商务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最佳实践案例”,四年来成员企业突破百家,累计赋能中小科技企业超6600家;除此之外,持续完善科创载体梯度体系,实施“孵化载体升级高峰高原计划”,构建“创新型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特色产业园区”的载体发展格局。
对于科技成果最难的“转化端”,浦东两年前搭建的国际揭榜挂帅公共服务平台,成功打通了创新链产业链双向链接。两年多来累计发榜项目615项,项目意向投入超14亿元。今年,揭榜挂帅平台开通2.0版,构建国际化、多元化、生态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要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就需要进一步加快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在这条“融合之路”上,更需要有“集聚天下英才”的魄力,促进创新企业千帆竞发。
青年人才普遍关注创业和居住成本问题,浦东新区就推出了“两个100万方低租金空间”,吸引人才“落脚”:第一个“100万”是100万平方米低租金青年公寓,第二个“100万”是100万平方米低租金创业空间。两个“100万”受到了年轻创业者的欢迎。 浦东从强化科创策源功能、推动成果转化、活跃创新生态、培育创新企业、深化科学普及等方面全面发力,着力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科创源动力。
在最新揭晓的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榜单上,从获奖单位看,有27个获奖项目第一完成单位位于浦东。科技进步奖最能反映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浦东有多个硬核产业项目获得该奖项一等奖,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如和黄医药“中国一类新药呋喹替尼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宝信软件“分布式制造模式下工业互联网”、紫光展锐“面向行业应用的5G终端芯片研发及规模化应用”等。
在浦东,科创服务的“氛围感”让科学家团队专心搞科研,留下来的企业“定下心”去实现“1-10-100”的商业化、产业化突破。而浦东推动科学普及“铺天盖地”的行动力,则将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素材,为创新发展更增动能。 一批独具匠心的科普活动陆续“走进”学校、社区、院所、企业、军营、市场。未来,浦东新区将联动更多社会力量和优质资源,推出更富趣味性、互动性、实效性的科普项目,让科学精神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为浦东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营造浓厚科学氛围。
浦东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打造“科创策源-成果转化-创新生态-科创企业成长-科学普及”科创五环。面向“十五五”,将继续探索创新创业纵深路径,奋力支撑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文字:杨珍莹 编辑:姜天瑶 来源: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王钰)2025年9月,是最新修订《中
8月30日,第十届“创客中国”智能机器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