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持续降雨让玉米收获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泥泞田地,无人机成了抢收战场上的“新主角”。它们灵活地穿梭在湿漉漉的空气中,通过特制吊索稳稳地吊取起装满玉米的袋子,将其平稳转运至田边。 “空中”精准驰援,是科技与民生深度融合的暖心实践,既能在秋收告急时,调度无人机穿越风雨守护“粮袋子”;也能在日常运转中,通过遍布城乡的“暖新驿站”和数字应用,为新就业群体筑起“避风港”。从田间地头的应急响应,到教育、医疗、就业的常态保障,在鲁西新区,一项项创新实践正在重新定义“民生”的内涵。 图片 秋收保卫战:无人机打通“最后一百米” 连绵秋雨中,搭载专业吊装设备的无人机在泥泞田地上空穿梭,精准悬停、吊运,解决了缺劳家庭的燃眉之急。 今年70多岁的苏玉华站在田埂上,望着雨中灵活穿梭的无人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持续秋雨让他家6亩玉米地变成了“泥洼”,常规收割机无法下地,年迈的他又无力肩挑背扛。“眼看着好好的玉米泡在水里烂掉,心里急啊!”苏玉华的困境,也是不少农户的共同难题。关键时刻,无人机公益助农志愿服务带来了转机。 “这台农用无人机载重在150斤以上,平均每两分钟就能完成一次吊运。”无人机职业飞手王朝军介绍,“这次助农我带了6块电池,备用电池还能及时充电,能保证作业不间断。” 陈集镇党委副书记姚亚飞说:“镇里第一时间行动,组织党员干部牵头,快速组建多支助农志愿队,下沉到田间地头,优先帮助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等群体抢收玉米,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亩’。”针对泥泞地块运输难的实际情况,镇政府协调专业人员和设备,引入无人机转运玉米,有效打通了田间到路边的“最后一百米”运输堵点。 除了陈集镇,鲁西新区各镇街也在与时间赛跑,利用降水间隙抢收抢烘,通过调整农机作业方式、紧急调度设备、加强烘干保障等措施,全力推进玉米等作物抢收,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体系化助农:从应急响应到常态保障 除了无人机这一“科技明星”,鲁西新区还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形成完整的抢收体系。对积水严重区域,新区紧急调配30余台套水泵,组织人员日夜机械强排,已完成1200亩积水农田排涝;同时协调20余台挖掘机疏通田间沟系,发动群众清除杂草淤泥,保障排水畅通。 针对湿地作业难题,新区调配225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1台玉米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投入作业。这些“水陆两栖”设备能深入泥泞地块,有效解决常规设备“水土不服”的问题。 鲁西新区的农业保障不止于应急抢收。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早有实践——今年8月,面对高温天气易引发的病虫害,新区就推广了“无人机飞防+水肥一体化”协同作业模式。 在陈集镇崔庄村的玉米田间,植保无人机高效作业,防治药剂均匀喷洒在玉米植株上;同时,田间铺设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精准运行,将水分和养分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据介绍,针对当前农情,新区整合111万元项目资金购置农药,免费提供给种粮大户,推广“统防统治+一喷多促”病虫害防治技术。从产前良种推广到产中机械抢收,再到产后烘干储存,鲁西新区构建起覆盖玉米生产全周期的保障体系。 民生保障网:多维度守护百姓福祉 鲁西新区的民生保障不仅限于农业领域,还体现在就业、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形成体系化民生保障网络。 就业保障方面,鲁西新区重点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打造“丹心驿家”“暖新岳驿”等95处设施完备的暖新驿站,成为户外工作者的温馨港湾。这些驿站不仅提供避暑取暖、饮水休憩、应急充电等服务,还创新实行“站长负责制+网格化管理”,95名专兼职站长保障服务常态长效运行。 数字技术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区开发的“新新向党-骑鲁通”微信小程序,成为新就业群体的电子通行证。快递员、外卖骑手登记信息后,向门禁出示专属二维码就能快速通行。针对电动车禁入区域,新区科学划定临时停车位,大力推广设置外卖存放区、智能快递柜等设施,让“最后一百米”配送更顺畅。 教育领域,鲁西新区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新建、改扩建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有效解决大班额和入学难问题;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医疗保障方面,新区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居民享受更便捷、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针对困难群体,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减轻他们的就医负担。 鲁西新区的实践表明,现代民生保障不仅是物质供给,更是科技赋能与制度创新的结合。无论是秋收时无人机的及时驰援,还是日常民生领域的服务,都体现了民生保障的温度与深度。 记者丨武霈 |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爱群 侴雪妍 10月13日,2025世界农业
中新网北京10月12日电 (记者 陈杭)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