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从杭州,接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母港时代”

新资讯 2025-10-22 11:16 浙江日报 1 0


受访者供图


如同大模型迎来DeepSeek的突破时刻,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步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代。


几天前,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机器人企业齐聚杭州,在跨国机器人产业对接活动暨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亲身体验了以杭州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的创新脉动。


走企业、看场景、签项目……杭州,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接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第一站?


解码杭州路线图:


跨国企业的产业发现之旅


1014日清晨,西湖区云栖小镇,三组特殊的考察团整装待发。这些跨国企业代表的目的并非观光,而是深入杭州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地带探寻发展密码。


第一组的路线最为跨界


游戏科学,这家以黑悟空闻名的游戏公司,为何成为跨国机器人企业参观的首站?答案就在人机交互与实时渲染技术的共享边界上。游戏开发中积累的物理引擎、动作捕捉和实时仿真技术,正是训练人形机器人不可或缺的基础。


转入位于双浦镇的1500亩机器人测试训练场,场景立即从虚拟走向现实。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户外实景场地,四足机器人在模拟山地地形中行进,人形机器人在泥泞路面上测试平衡能力。


杭州人形机器人中试基地则完成了创新链条的闭环。在这里,成功的技术被转化为可批量生产的产品,打通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组的路线展现了端到端的生态思维。


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其实也是算力和算法的竞争。阿里云的技术专家向参访代表介绍专门为机器人训练优化的算力基础设施。云深处技术则展示了能够在零下20摄氏度环境中工作的工业级机器人,其模块化设计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


最让代表们印象深刻的是杭州将场景落地的能力。在社区,机器人未来不仅能为老人提供送药服务,还能陪伴聊天。这种接地气的应用场景,展现了中国市场特有的产业化生态。



受访者供图


第三组路线聚焦视觉与运动的技术前沿。


海康机器人展示的机器视觉技术,让机器人拥有了慧眼;宇树科技则展示了如何让机器人拥有矫健的身手


跨国企业为何如此关注这些企业? 因为杭州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呈现出独特的金字塔结构:底层有算力支持,中间层有感知技术,上层有云深处、宇树等企业的本体制造能力,顶端则是丰富的应用场景。


这种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正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最需要理解和融入的生态系统。通过这三条精心设计的参访路线,跨国企业代表看到的不仅是单个企业的技术实力,更是一个正在成形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集群。


以机器人产业为窗


接轨杭州的母港时代


步入云栖小镇会展中心,眼前的景象让来自德国的机器人企业代表颇感新鲜:这不仅仅是一个展会,更像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微缩景观。


1015日,在西湖区云栖小镇举行的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立体而多元的机器人产业生态。从平台到企业,从本土到国际,从技术到场景,整个展馆构成了观察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佳窗口。


服务平台展区,三大平台各具特色: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聚焦从实验室到工厂的中试转化,杭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专注核心技术攻关,而滨江区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则展现着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


应用场景展区或许是最能体现杭州特色的部分。35个典型场景的集中展示,从工业制造到民生服务,从城市治理到特殊环境作业,每一个场景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产业需求。



受访者供图


之江机器人产业服务港所打造的机器人母港,正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核心枢纽,为跨国企业打开了接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通道:


中试转化平台提供从概念验证到产品定型的全流程服务,来自多家知名企业的产品在这里完成中试;检测认证体系连接国际标准,这里的检测报告获得国际认可,大大简化了产品进入全球市场的流程;数据服务平台年产450万条机器人训练数据,为算法优化提供充足燃料;产业对接网络则像是一个精准的匹配引擎,根据企业需求快速链接产业链资源。


这种生态化的产业组织方式,正在改变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传统路径。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市场开拓,而是可以通过机器人母港这样的接口,快速融入本地创新网络。正如一位跨国企业高管所说:杭州的机器人母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逻辑——不是简单追求规模扩张,而是通过生态建设提升整体创新效率。


对中国产业的重新认识,让跨国企业越发主动牵手中国构建创新网络,参加活动的跨国企业纷纷对接下一次的洽谈与合作。因为他们看到的,已经不只是中国制造的实力,更是一个日益成熟的创新生态系统——而杭州,正是这个系统中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新锚点、新枢纽。


杭州样本


到智能经济的中国方案


1015日,杭州之江,当夜幕降临,跨国公司座谈交流仍在继续。来自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和跨国公司的代表,在这里畅谈感受、交流心得。为期两天的跨国机器人产业对接活动,不仅展示了人形机器人的最新成果,更见证着一个城市经济形态的深刻变迁——杭州正在完成从数字经济到智能经济的关键一跃。



受访者供图


回顾杭州的产业发展路径,这是一条清晰的三级跳。上世纪90年代,阿里巴巴催生的平台经济,代表了杭州在1万亿GDP规模时的产业形态;到2023年跨越2万亿大关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已占GDP28.8%,创历史新高;如今,在向3万亿迈进的新起点上,以具身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智能经济正在成为杭州这座创新之城的新坐标。而人形机器人产业,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这场变革的全部内涵。


杭州的独特优势在于其深厚的数字基因。这座被数字技术深度浸润的城市,为智能经济的萌发准备了最适宜的土壤:阿里云提供的算力基础设施如同智能时代的电网,之江实验室的前沿研究构筑了技术底座,而遍布全城的创新创业氛围则成为最好的催化剂。这些突破不仅证明了中国创新从跟跑并跑的转变,更展现了一种以场景倒逼技术的创新方法论。


在这场产业变革中,杭州机器人母港的出现具有标志性意义。一位跨国企业高管敏锐地指出,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智能经济时代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实践,是产业创新范式的变革。这种变革的背后,是杭州从技术应用者创新策源地的身份转变,也是中国在全球智能经济版图中重新定位的缩影。


杭州这类创新城市实践的价值,正在超越培育单个新兴产业的范畴。它正在探索一条从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转型的系统路径——不是对数字经济的简单替代,而是在其基础上的深化与升华。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不再只是走进来,而是融进来,成为智能经济生态的共建者;本土企业也不再只是走出去对标,而是带着对中国场景的深刻理解走出去拓局,参与全球智能经济格局的重塑。



受访者供图


就在活动期间,杭州具身智能再添强援。德国本土唯一的人形机器人企业Neura Robotics,将中国总部落户杭州。除了生产基地建设,Neura机器人在中国的战略布局还包括筹建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旨在构建完整的产业创新生态。


当各国代表带着项目和合作意向离开杭州时,他们已经重新认识了杭州。从平台经济到数字经济,再到智能经济的起跑线,杭州正在用诸如机器人母港这样的创新实践,为世界提供一个值得期待的中国方案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