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很多情况下,他们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性。」 这是一位知名互联网企业负责人,曾经在公开场合谈及数据泄露和隐私问题时,给出的评价。 不得不说,这句话确实击中了广大网民和用户的痛点。 如今,安装一个新的 App,使用前会收到一系列的提醒。 比如「允许访问位置」、「允许获得手机通讯录」、「允许启用电话、短信、相机」…… 虽然用户可以自主决定开不开启,但用户一旦选择了「拒绝」,很多 App 便自动退出不能使用。 这种限制,变相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并且,就连「复制、剪切、粘贴」,这几个使用手机时再平常不过的功能,也被不少 App 盯上了。 最近,据央视报道,一家网络安全机构的技术人员,对两款手机浏览器收集用户数据行为进行了测试。 技术人员复制了一个模拟的银行账号密码,虽然并未使用被测试的浏览器,但检测工具却在浏览器调用的一份程序中,发现了银行账号和密码。 并且浏览器在整个过程是明文提取,并没有做加密处理。 技术人员又在手机上测试了使用的电话号码和短信,并把浏览器转入到后台运行,数据同样被浏览器所读取。 包括在电商平台上浏览的商品信息,也被这两款浏览器完整记录,其中一款浏览器在进程被关闭的情况下,仍能记录。 技术人员称,「部分浏览器会在后台运行时,收集用户剪贴板当中复制的个人信息,由此可能会带来重要个人信息泄露,以及可能用于广告推送。」 对于用户隐私保护问题,苹果算是手机行业内的标杆。 用户隐私的保护,也一直是 iOS 系统更新的重中之重。 苹果每年都会在 iOS 更新中,加入一些新的隐私保护功能,来保护用户的隐私不被泄露。 比如早在 iOS 14 系统中,苹果就加入了剪贴板弹窗提示。 而在后来的 iOS 15 中,苹果又加入了「App 隐私报告」。 自「App 隐私报告」推出以来,这个功能就成了各种 App 的「照妖镜」,哪些 App 读取用户隐私信息,一目了然。 打开方法,进入「设置」—「隐私」—「App 隐私报告」,即可开启。 系统会记录 App 何时访问了您的位置、麦克风、剪贴板等隐私数据,最多可以存储 App 在 7 天内的活动。 担心剪贴板信息泄露的同学,可以通过这个方法,监控哪些 App 读取了你的剪贴板。 数据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石油」,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 作为数据内容之一的个人信息,毫无疑问,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数据即资产」共识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互联网厂商对于用户数据的渴求显然就不会改变,依旧还是会想方设法地获得用户信息。 互联网时代给用户带来了全新体验,但是随着互联网的信息共享,企业要阻止用户数据的泄露风险,用户同时也应该注重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 |
4月7日,京东3C数码“益企焕新季”正式开启。活动期间,京
4月1日,记者从四川省商务厅获悉,截至3月30日,四川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