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国家卫健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2027年、2030年两阶段发展目标,从基层应用、临床诊疗、患者服务到中医药、公共卫生等八大方向部署24项重点任务。不仅通过人工智能赋能解决基层医疗资源短缺、临床诊疗效率不足等民生痛点,更将通过中试基地建设、智能装备研发、数据要素激活,为行业打开增量市场,在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医疗领域海量数据与巨大市场应用规模优势,培育壮大大健康产业,推动健康产业从传统服务型向智能技术驱动型转型。 到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 《意见》明确,到2027年,建立一批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形成一批临床专病专科垂直大模型和智能体应用,基层诊疗智能辅助、临床专科专病诊疗智能辅助决策和患者就诊智能服务在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应用,基本建成一批医疗卫生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打造更多高价值应用场景,带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30年,基层诊疗智能辅助应用基本实现全覆盖,推动实现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智能辅助决策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完善,建成一批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意见》提出人工智能在基层应用、临床诊疗、患者服务、中医药、公共卫生、科研教学、行业治理、健康产业等8个方向的24项重点应用。并指出为夯实应用基础,将采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医疗数据供给、优化人工智能算力算法、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和标准支撑等5个方面内容。 北京一家医疗科技企业联合创始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意见》将“基层应用”摆在突出位置,要求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智能应用。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将建立基层智能辅助诊疗应用,向基层医生提供辅助诊疗、处方审核、随访管理、中医诊疗等智能服务。这一举措意味着AI技术将率先赋能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全科辅助诊断、疾病鉴别诊断、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等服务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意见》特别提到将结合“体重管理年”活动,利用AI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科学智能饮食和运动建议。 智慧药房等智能应用将在各级医疗机构广泛推广 在临床诊疗领域,医学影像智能诊断将实现从单病种向单个器官多病种的跨越式发展。《意见》鼓励二级及以上医院拓展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的应用范围,同时支持高水平医院开展高质量医学影像数据汇聚和开发应用研究,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研发和迭代升级提供支撑。 专病辅助诊疗服务将聚焦儿科、精神、肿瘤及罕见病等重大疑难疾病,通过AI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提升专科医生的诊断能力。智能康复和用药服务也将全面普及,《意见》明确将在康复专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实现智能康复服务全覆盖。智慧药房、处方调剂、药品核对、处方前置审核等智能应用将在各级医疗机构广泛推广,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效率。 《意见》明确,二级及以上医院将为患者提供精准预约分诊导诊、智能预问诊、云陪诊、智能随访等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服务,这将显著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床旁智能设备的推广应用将实现病情监测预警、智能护理等服务。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机构互认共享将成为现实,移动支付、医保一站式结算、商业保险快速理赔等智能服务将全面推广。 在转诊服务方面,省级统筹建立的智能转诊信息系统将根据区域医疗资源分布、科室负载率及患者病情紧急程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及以上医院之间实现转诊资源的智能化分配。 中医药这一传统医学瑰宝将与人工智能实现深度融合发展。《意见》提出,要以中医临床诊疗真实世界数据和循证医学数据为重点,构建中医临床专病知识库、临床用药知识库。 中药全周期智能管理将迎来重大突破。《意见》鼓励中药研发机构和种植、生产企业构建中药材全流程追溯系统,探索道地药材种植数字孪生系统,实现生长全过程监测、指导及追溯。 在诊疗设备方面,中医智能诊断设备将实现“望闻问切”四诊信息的定量化采集和分析。针灸、推拿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将得到推广应用,同时支持研发中药个性定制智能煎制装备,推动传统中医药技术实现现代化升级。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宋雨盈 |
10月20日,记者从中建四局获悉,历经10个月的紧张建设,由
大象新闻记者 王芳 通讯员 翟翔宇 常晨 10月22日,随着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