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7月22日下午,我代表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表彰活动。上台接受颁奖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充满感激。这荣誉是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文物局)的正确指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获得的,是对沈阳几代考古人甘于寂寞、接续奋斗的最大肯定。这个表彰,是荣誉和鼓励,也是鞭策和动力。”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丛丽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面对新时期考古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履职尽责,在基本建设考古工作中谋新思路,在考古发掘工作中获新发现,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创新成果,在实验室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中求新突破,在“沈阳考古”品牌塑造工作中有新成效,在田野考古、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三大业务工作中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党建引领“年轻”队伍建设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是2001年5月在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一支“年轻”队伍,2009年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资质。 近年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有效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建活动带到田野考古发掘现场,让党旗在田野考古一线高高飘扬。通过学思践悟,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先锋模范意识,提升凝聚力战斗力,切实以“赶考者”的姿态交出了沈阳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满意答卷。 “我们始终以党建引领业务工作,结合沈阳地区具体实际,把考古工作做好。”丛丽莉说,面对“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新时期考古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打造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学术能力突出的考古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形成了以田野考古专业人员为基础,以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等专业人员为补充的骨干团队,成为推动沈阳考古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考古前置形成“沈阳模式” 丛丽莉表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对考古工作的重视和正确领导。2019年11月,沈阳出台《沈阳市工程建设项目考古勘探管理办法(试行)》。此后,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认真执行该《办法》,扎实推进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工作。 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对298个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了考古勘探,项目用地面积达3168.2万平方米,共揭示出考古新发现29处。考古前置工作有力地保证了地铁六号线等重大基本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和地下文物的安全,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赢,在全省乃至东北地区发挥了引领和标杆示范效应,构建了具有中国北方特色的基建考古“沈阳模式”,为完善“土地收储考古前置”制度提供了“沈阳经验”。 填补沈阳考古学文化空白 “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建所21年,几代考古人始终秉持着深入挖掘沈阳历史文化内涵、填补考古学文化空白的宗旨,栉风沐雨、青灯黄卷、上下求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丛丽莉表示。 2007年的石台子山城遗址、2012年的汗王宫遗址、2017年的沈阳康平张家窑林场契丹贵族墓群,相继入围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名单。沈阳农业大学后山遗址、北崴遗址、上马遗址等考古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加了历史信度,为研究沈阳地区的人类演变史、文化发展史、城市变迁史和古代社会物质文明史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多种举措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展示、利用,让文明得到传承、让文脉得以延续。2021年开始,与西北大学、辽宁省博物馆联合推进实施“沈阳康平张家窑林场1号辽代贵族墓葬实验室考古”项目,填补了省内实验室考古领域的空白。 塑造“沈阳考古”品牌 2014年以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坚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让深埋在沈阳地下的文物遗存“活”起来,讲述历史文化遗存背后的“沈阳故事”。运用各类新媒体手段,连续策划实施精品活动,把专业知识转化为群众语言,推进考古成果阐释和宣传工作,塑造“沈阳考古”品牌。公众考古活动获2014年“仰韶论坛”一等奖和2015年“仰韶论坛”二等奖。“沈阳考古”微信公众号、“沈阳考古讲堂”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同时,注重将考古研究转化为学术成果。成功申报并积极推进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各种考古报告、专著、研究文集等10余本,推出《沈阳考古文集》系列丛书8本,先后发表各类论文、简报、报告等200余篇,为构建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作出了贡献。 沈报全媒体记者:刘海搏 #美好辽宁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