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2500年前,他用一套科学而先进的教育理论惠及当世,泽被后世;2500年后,他的故事被搬上舞台,与200余名小朋友展开了一场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3月2日,由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创排的青春版历史话剧《孔子》在河南儿童影剧院上演,来自郑州市文化路第二小学的师生们现场感受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精神风骨。 春秋风云再现 叩问仁者之道 据了解,该剧以孔子的成长故事为主 线,经过创新艺术表达,通过生动活泼的舞台语言,展现了孔子勤学善思、仁爱孝悌的精神品格,再现至圣先贤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话剧《孔子》从结构上重点突出孔子的三个转折阶段。该剧把孔子的一生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凡人、伟人、圣人,又将这三个阶段分为六个小的阶段。 该剧首先从孔子“三十而立”、入仕当官开场。在凡人阶段,着重体现“立”字:立目标,立为人,立思想,立原则,立地位,立态度,立志安邦。 二是对孔子“四十而不惑”和“五十而知天命”阶段的解读,在他的一生中,这个阶段是他成长的重要环节、重要过程,突出一个“见”字:见学说,见勇气,见血性,见智慧,见忠诚,见仁德,见义勇为。 三是“六十而耳顺”和“七十而从心所欲”,在此阶段,夹谷会盟这场戏是此阶段重中之重,着重渲染场面和形式感。在第三阶段,突出一个“修”字:修经典,修理智,修心性,修人道,修春秋,修成正果。这就是他从伟人成为圣人的阶段。 从情感色彩方面看,这是一部“人本主义”的作品,表现孔子“人本主义”的特点体现为两点:堂吉诃德性、君子性。 据悉,该剧由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担纲编剧,剧本受到国务院汉文化推广办公室和儒学联合会的高度关注。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青年导演、演员李享达执导,王霖堃、刘畅、刘军洋、李京、马明威等老中青三代共同出演。 2014年底,话剧《孔子》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的“中国话剧研究会2014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颁奖典礼”活动,在山西省话剧院上演,荣获第九届中国话剧金狮奖剧目大奖,受到了全国话剧院团代表的好评。2018年,参加“第八届黄河戏剧节”,荣获铜奖。 十年磨砺成一戏 青春版《孔子》传承经典 据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院长任毅介绍,话剧《孔子》历时多年考据典籍、打磨剧本,截至目前已经演出60余场。 “2014年首次演出的就是比较传统化的话剧,无论服装道具都接近于当时的历史状态,更加写实,都是老艺术家班底;后来,考虑到对外演出,我们在首版的基础上复排出一版相对写意的;此次演出的是第三个版本,主要是针对小剧场和年轻观众,包括中小学生,突出讲故事,舞美也更加简洁,希望演员和观众能够迅速建立联系。”任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此次演出可谓青春版《孔子》首次登场,演员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很多青年演员都是第一次亮相。 一个半小时内,演出圣人孔子的一生,对于省话剧艺术中心青年演员王霖堃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这是我首次担纲一部剧的主演,压力很大但是也倍感荣幸。”王霖堃告诉记者。 对于圣贤来说,如何平衡他身上的人性和神性? “圣贤的神性都是建立于人性的基础上的。我认为在舞台塑造上也一样,首先要演好一个人,然后再去考虑如何演好圣人,而且孔子本身也没有彻底抛弃他的人性。”王霖堃告诉记者,演这部戏最难的地方就是其中涉及了大量的戏曲韵白和动作身段,为此他看了很多优秀戏曲艺术家们的表演,不停地学习、排练,“从第二版中的子路到现在的孔子,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能够将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传承下去”。 国学进校园 沉浸式体验让文化“活”起来 孔子学琴、颜回尊师、孔子论孝、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周游列国、子贡问政…… 历史上有关孔子的故事不胜枚举,话剧《孔子》是如何取舍的呢? “其实,我们最开始拿到的蔺主席的剧本是非常长的,演出时长超过两个半小时,为了让观众迅速进入人物角色,我们反复压缩,抓住‘凡人、伟人、圣人’三个主线,舍弃了一些细枝末节,比如一个演员用一句话来演绎王位的变化,三个士兵用肢体语言演绎整场战争。我相信只要观众抓住了主线故事,就能感受到这个话剧的精髓所在。”任毅说,“其次,我们想突出沉浸感,随着古今切换,演员和观众充分互动,给人一种敬畏感、严肃感的同时又让观众离我们很近,更容易感受孔子的思想和理念。” 经典剧目焕新,少年儿童对话千年智慧。当天晚上,来自文化路二小的200余名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观看了演出。特别是“杏坛讲学”“执礼卫国”等极具感染力的场景演出中,小观众跟随剧情诵读《论语》名句,模仿古代揖礼手势,“严肃话剧”现场瞬间热闹了起来。 “当时接到报名通知后,同学们都很踊跃。通过现场观看演出让我对课本上的圣人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伟人,而是成了有血有肉有痛苦的鲜活的人。”一位五年级小朋友在看完演出后给记者讲述了他的感受。 沉浸式体验让文化“活”起来,校团携手播种文化种子。据了解,此次演出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首站,文化路第二小学德育副主任金瑞鑫告诉记者,孩子们的报名积极性非常高。“观看话剧能够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经典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任毅看来,国学更适合走进校园,让典籍中的人物走出书本,《孔子》这种“戏剧+教育”的创新模式,真正在孩子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据了解,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成立七十多年来,创作、改编演出了一系列优秀剧目。党的十八大以来,该中心深耕艺术创作,创排话剧《红旗渠》《焦裕禄》《孔子》《兵团》等剧目,获得多项荣誉大奖。 未来,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将持续与学校合作开发戏剧工作坊、国学体验课等多元形式,让更多孩子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实践者。通过艺术熏陶与亲子互动,让传统文化滋养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莫韶华 王苑) |
近日,温州博物馆馆藏的北宋泥活字佛经残页与温州朔门古港
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9日讯 2月18日,泰安市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