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于凉州,赴一场历史文化之旅

新资讯 2025-4-14 14:40 人民网 2 0

高慧芳 赖 睿



访学团在参观武威市博物馆。 主办方供图


凉州,即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是古代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河西走廊上多民族、多元文化汇集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1247年,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历史影响深远的会盟,史称凉州会盟,揭开了民族团结融合的新篇章。


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日前,一支由北京大学党委统战部带领的访学团来到武威市。师生们汇聚在河西走廊,探寻凉州会盟之路,于历史文化遗迹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多元交融与璀璨光华。


春日的佛塔金顶在湛蓝的天空下熠熠生辉。在凉州会盟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详实的史料,带着访学团师生走进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展厅里,拉萨中学学生主动为武威一中学生解读藏文版《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武威一中学生则分享着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拉萨中学高一学生次曲在参观后感慨道:对我来说,凉州会盟曾经只是课本中的知识,这次能够实地来到凉州会盟之地,课本中的内容都生动起来了。在次曲看来,和武威一中的同学一起交流也让人非常振奋,我们来自西藏,他们来自武威,我们相互交流,加深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参观结束后,在拉萨中学学生的带领下,大家跳起了象征着团结与友爱的藏族传统舞蹈——锅庄舞。随着欢快的旋律响起,藏族学生耐心地示范舞蹈动作,其他人随之跳起略显生涩的舞步。两地学生手拉手围成圆圈,舞步交织,欢声笑语回荡在白塔旁。


来到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泛黄的铁锹、斑驳的煤油灯、手绘的治沙地图,把大家带回到40年前的风沙现场,讲述着六老汉三代人40年如一日扎根荒漠、接力治沙的感人事迹。当年这里一夜沙埋墙,驴踩房顶粮绝收,六位老汉按下红手印,誓把荒漠变林海。讲解员讲述第一代治沙人地窝子里啃干馍”“黑风暴中护树苗的故事时,不少学生红了眼眶。拉萨中学高一学生赵鲁晨说:站在八步沙林场前,我仍然可以想象40年前黄沙漫天的荒芜。三代治沙人用铁锹与信念,在荒漠中种下希望。草方格锁住流沙,梭梭树倔强生长,沙漠变绿洲的奇迹让我震撼。


走进天梯山石窟,师生们近距离观摩了斑驳沧桑的洞窟与佛像。面对第13窟高达28米的唐代坐佛,大家惊叹于古代工匠依山造像、浑然天成的智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在石窟遗址现场开设露天讲堂——“为何残损的石窟依然值得倾力保护?他以天梯山为例,深入浅出地阐释石窟作为立体史书所反映的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等多方面的价值,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当夕阳为天梯山镀上金边,师生们带着对文明的敬畏与思考踏上返程。古老石窟的文化历史,正在年轻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记。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西藏分团志愿者高凌说:此次探寻凉州会盟之路活动,串联起青藏铁路、凉州会盟纪念馆、八步沙林场、天梯山石窟、武威市博物馆等地标。我们循着先辈的足迹,在历史现场触摸文明脉动,于山河之间读懂家国情怀。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