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的蓝色钢笔线条,精准勾勒中西合璧风格的中共二大会址外观;由木材、纸张、木棍等组装而成的模型,精巧复原香山革命纪念馆及其展陈内容;透明玻璃展柜中,标注经典建筑的篆刻逐一呈现;灰色展墙上,以新剪纸艺术语言创作的艺术品明亮夺目……为了庆祝建党百年,6月11日上午,北京建筑大学“红色建筑印迹——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艺术作品展”正式开幕。 该展览围绕红色建筑,共展出北建大师生创作的剪纸、篆刻、建筑模型、手绘图、文创、VR等作品百余幅,全方位地呈现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思政、艺术与专业、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育人理念和实践成果。 24幅手绘复刻红色建筑印记 本次展览共展示24幅建筑手绘,它们均由北建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手绘红色建筑”团队创作。 团队中共有13名大学生,自年初以来,他们系统研究和学习了国内外建筑,并选定历次党代会会址、京内外蕴含红色故事的建筑、校园建筑等进行主题创作。 本次集体创作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特色结合。4个多月来,团队查阅整理了5万余字红色建筑相关的文字记录,并查找了大量实物图片。通过学校打造的行走的课堂,他们相继探访香山双清别墅、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在京重要党史地标建筑。每到一处,他们都会从不同角度仔细观察建筑本体以及周边景物,寻找独到的造型和构图,部分特殊的局部细节等也被用画纸和手机记录。 手绘过程中,大家借助铅笔、钢笔、水彩笔、马克笔、剪刀、数位板等专业工具,通过素描、钢笔画、水彩、马克笔画、剪纸、数字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对历史红色场景进行绘制,对红色历史建筑进行艺术化加工,最终完成30余幅手绘作品。 在展览现场,放眼望去,一张张精美的画稿既保留了历史建筑本身的真实轮廓,又融汇了创作者的党史学习收获和建筑审美体验。 《小小红船载万钧》采用剪纸和版画结合的艺术语言,以数码绘画的手法创作而成,作者李叶子将中共一大会址与嘉兴南湖红船“同框”,通过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见证红色历史的开篇。 对于中共二大会址,吴怡然则以简洁的钢笔线条,精准勾勒这幢历经百年风雨的石库门老建筑的整体造型及细部,透过老建筑仿佛让人又看到当时理想信念觉醒的黎明曙光。 15个模型重现党史经典场景 15组红色建筑模型也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其中包括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双清别墅、香山革命纪念馆等著名历史经典红色建筑。 今年4月,北建大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启动“重塑红色经典建筑”项目,45名大一学生加入项目团队,历时两个月,分组完成模型搭建。 对于北京女孩周雨清和姚悦而言,气势恢宏的人民大会堂是儿时的经典记忆之一。为了复原这组“山”字形建筑,她俩和同学孙瑜组队,利用软件搭建建筑模型,在保留原结构基础之上,调整了部分尺寸和比例,以便在长宽各60厘米的底板上,尽可能展现建筑本身的宏伟壮丽。 巍峨肃穆的天安门城楼曾举办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也历经无数次阅兵活动。负责团队为完美复刻建筑原型,先画出手绘图,再据此组建模型。天安门经典的重檐歇山顶在他们手中被惟妙惟肖地还原了。 香山革命纪念馆模型的制作团队,在网上搜集到十多张高清图之后,张洪和团队成员多次观看香山革命纪念馆的虚拟展馆,记录建筑的细节特征,最后通过建模还原建筑轮廓。他们不仅手工制作出建筑外观本体,还原了真实建筑中部分展览场景,包括著名的“进京赶考”等展览内容。 北建大土木学院辅导员刘梦瑶是“重塑红色经典建筑”项目负责人。她介绍,今年,土木学院将传统的“课程实践活动”与建党百年主题结合,组织同学们制作红色建筑模型,这是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大家既要学党史学习,又要提升专业知识和本领。学生们通过制作模型,表达对党的深厚感情。未来,他们还会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向更多人讲述这些红色建筑背后的辉煌党史。” 一大会址智慧模型可变光识音 展览中,一栋旧式石库门老建筑模型尤为引人瞩目。 这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它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之地。北建大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7位学生联手,运用3DMax软件进行建模,真实还原建筑的结构外观,并为它打造了一套智慧照明声光电系统。他们运用计算机AI编程控制的相关知识,将App软件与建筑中的电路系统结合,实现利用软件远程控制灯光颜色和亮度。 手拿一个平板电脑,柳程杰边介绍边演示,“在App中,指尖滑动色带,选定颜色,建筑中的室内光、室外光都可以随之变色。滑动另一个按钮,灯光的亮度也能调整。” 让人大开眼界的是,这个模型还能“闻歌起舞”。“我们的系统很聪明!”他说,“它能够声纹识别,将外部音乐的旋律、节奏以及起承转合等,匹配灯光颜色、亮度和变化速度,看起来就像灯光跟着音乐一起跳舞。” 他随机播放了两首红色经典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旋律响起,变幻的灯光演绎出舒缓悠扬的氛围;切换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灯光节奏则变得激昂慷慨。 柳程杰说,我们会继续完善作品,在建筑模型四周铺装行车道,让同学们自主设计的循迹智能车进行表演,并计划在模型外墙加装动画投影,播放党史视频等,以求更加写实地呈现与建筑相关的党史场景。 北建大教授、新剪纸艺术家赵希岗带来的12幅新剪纸作品格外亮眼。他以“红色印迹”为线索,将视觉艺术表达与红色文化相融合,采用直剪的剪纸技法,以红色为主色调,搭配明亮色彩,生动呈现“南湖曙光”“南昌起义”“延安圣地”等场景。 北建大教授张庆春创作的近40幅篆刻也集体亮相。一枚枚精美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篆刻艺术的方寸神韵,也讲述了红色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 此外,北建大科技公司以数字化形式展示了其承担的“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化保护”和“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色基因库建设”两个项目。 在展览开幕式上,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说,作为一所拥有红色基因的百年老校,北京建筑大学要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人才优势,把更多的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在“三风”专项行动中进一步激发师生爱国热情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激情,切实为师生解难题、办实事,作出北建大人应有的贡献。 小贴士 本次展览在该校大兴校区艺术馆展出,将持续至10月11日。 |
核心提示 关于福建连家船民,新近出版的两本书《上岸三部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4月13日,“华夏考古讲坛”揭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