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罗单衣 南宋咸淳十年(1274) 中国丝绸博物馆藏
衣长120厘米,通袖长140厘米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出土 南宋咸淳十年(1274)四月初十,正值端午节前夕,当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插莒蒲时,新太平洲(今安徽当涂)通判的府上却人人披麻戴孝,准备举行隆重的大殓仪式。过世的是通判吴畴的内室周氏,她出身名门,是南宋宁国府(安徽)通判、国史周应合的长女。然而红颜薄命,周氏的一生并未像大多数士族闺秀那样,婚姻体面、生活平顺。出于一个至今尚未考证的原因,17岁的周氏下嫁吴畴为妾,并育有一子一女,不久这位年仅35岁的周家长女却先卒于其夫,疾故于江州官署。 时隔700多年,1988年江西德安县义峰羽绒厂在水塔建设中发现了周氏的墓穴,墓葬再现人世,她的死因终于大白天下。考古学家根据她身下所垫的14床染有血迹的丝绵被及衣物判断,周氏死于难产。因其夫吴畴官至朝奉郎(正六品上),出自诗书官宦之家的周氏,被朝廷加封为安人。 周氏墓志铭 这位南宋命妇下葬时有408件随葬品,其中包括袍、裙、裤、鞋、袜等在内的丝绸服饰80余件及丝绸残片和丝线等200 余件。此件素罗单衣出土于此墓葬中,为宋代青年女子常用的服装,款式为直领对襟,窄袖,衣长至膝下,左右两侧开有约64厘米高的衩,衣身主体部分以深褐色素罗织物制成,领、襟及袖口以浅黄色素罗织物作为缘边,宽约6厘米,领缘处还钉缝有宽1厘米以素罗织物制成的窄边饰,尤为珍贵的是前门襟中部的一粒纽扣,用同种面料制成,是目前发现我国较早的纽扣实物之一。 固结对襟的罗质纽扣 此件单衣面料为不提花的四经绞素罗,以四根经线为一组,包括地经和绞经,通过一套专用的绞经装置,使一根绞经与相邻的两根地经左右纽绞而相互绞缠,上下左右联结自如,形成大孔眼。宋室南渡江南,偏安于南宋小王朝后,江南的丝织技术有了飞跃的进展,尤其是适应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的罗织物,达到了顶峰。罗是一种采用绞经组织使经线形成明显绞转的轻薄丝织物。当时浙江金华是罗的主要产地,并以“婺罗”扬名。罗的品种可分为无固定绞组织、形似鱼网的四经绞罗和有固定绞组织的三经绞罗、二经绞罗。从出土文物看,当时无论是上衣,还是裙、裤,多以各类罗作为面料或里料,有的甚至里里外外全部以罗裁制,正可谓 “薄罗衫子薄罗裙”。 (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 编辑:吴晨 责编:熊焕唐 审核:李曜位 |
核心提示 关于福建连家船民,新近出版的两本书《上岸三部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4月13日,“华夏考古讲坛”揭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