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热浪扑面。7月29日,晌午过后,一场局部阵雨飘过,让南京雨花台区岱山新城的空气变得格外湿润清新。参加“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系列活动的浙江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匆匆赶往西善桥街道夏家村街6号初见知旅共同体,与大家见面。一路上,陆春祥将沿途的竹林七贤群雕、白家山名人铭园等文化景观尽收眼底,他表示,跟自己在杭州工作单位附近的宝善桥,同一个“善”字。 对话伊始,首先聊到了西善桥、宝善桥的历史脉络。这个细节,显露着散文作家很容易触景生情的节奏。活动学术主持照例由评论家、现任江苏理工学院教授的李徽昭担当。 “在世界文学之都与文学大家面对面”活动,由南京西善桥街道联袂本地企业南京止一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当天活动参与者包括雨花台区政协的有关领导、西善桥街道政协(片组)全体委员及社区居民。 李徽昭认为,中华文明数千年源远流长,笔记在很长时间里是言传、记载的重要文体之一,笔记承载着故事讲述、琐记历史、细节考据等功能,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细碎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关于历朝历代的典故就有不少出自各类笔记当中。概括陆春祥的笔记新说系列写作,即“从浩瀚的历史笔记文本中抢救珍贵史料,并以一种与时俱进解读与创作方式,在当下赋予笔记这一文体以崭新、丰沛的生命力”。 文学史上经典笔记比比皆是,如西晋张华的《博物志》,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宋代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苏轼的《东坡志林》,洪迈的《容斋随笔》、《夷坚志》,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袁枚的《子不语》等都是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笔记。 陆春祥细述创作历程,《云中锦》系《袖中锦》姊妹篇,也是笔记新说系列的第七部,写了段成式、沈括、叶梦得、洪迈、周密、陶宗仪、刘基、李渔、袁枚这9位笔记名家的传奇人生、传世之作。他发了9张“寻人启事”,让1000多岁到几百岁的古人,成为笔下鲜活的人物。《骑士》《坐标》《山中》《寓言》《舞台》《如鹤》等故事中,用小说的笔法,生动的细节,轻松的叙述,将作家与作品彼此交织。 陆春祥激活千年笔记中的那些鲜为人知的轶事,探究千百年前的古人不一样的人生状态,回望前人的生活史、风俗史和心灵史。评论家说“阅读陆春祥的‘读史笔记’,仿佛感觉古人就坐在他的身边,身上带着早上的晨露,也有午后的倦怠和晚上闲聊时的轻松”,不能不说太过形象。陆春祥说:“人无完人,这些笔记作家的缺点和不足,我在序言里都用一种调皮的方式表达了,这样反而更真实。我们不能苛求1000 多年前的作品还有那么深刻的贴近性,那不客观,我只是努力寻找这些笔记作家生平经历中的某些大事、趣事,试图还原一些人物和作品记录的真相,读出一些自己的见识。 其实,陆春祥的身份是媒体人,并非职业作家。他坦言,他写作《云中锦》的过程就是“寻找”的过程,比如他来南京多次,寻找李渔、袁枚的足迹。他走过秦淮河,来到积善里,见到了李渔留给后人的芥子园。他不禁感叹:“几百年前,一个男人,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拖着一个数十口人的大家庭,一脚踏进陌生的金陵,勇气和底气来自哪里?” 他带着叩问历史的心境步入芥子园,二进门上写着“芥子园”,一副对联映入眼帘:人仰笠翁如瞻北斗;园名芥子可纳须弥。“显然,这是人们对李渔的尊重与评价。”为考证历史,他到过老门东、箍桶巷、三条营、剪子巷、小心桥、老虎头、白鹭洲……处处游人来来往往。他想,这个芥子园,不管是不是原址,也一定在这一带,虽然过去了几百年,芥子园上空,仍然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摄影/范素丽 |
中国日报4月28日电(记者 程思)4月27日,"永远跟党走 奋
核心提示 关于福建连家船民,新近出版的两本书《上岸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