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历史剧对于表现民族光荣历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自古至今,历史剧都是中国戏曲重要的题材类型。国家继设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项目、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项目之后,文化和旅游部今年又启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 浙江是戏曲大省,也是全国戏曲研究的重镇,具有悠久的戏曲传统和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近日,中国戏曲学会和浙江传媒学院在杭州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中国戏曲历史剧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线上线下共300多人参加会议,是线上线下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历史剧全国性专题研讨会。“老中青”三代学者汇聚一堂,60多位专家学者、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及相关领导就新时代历史剧的创作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戏曲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表示,戏曲历史剧是中国戏曲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及文明创造的形象表达,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三并举”的剧目创作方针得到贯彻,“历史剧”的创作方法、创作风格趋向多样化,戏曲历史剧创作体现着“三春万卉皆含笑”的丰富创造,彰显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千帆一道带风轻”的共同认知。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研究者、创作者、关注者,今天的我们更应该以充分的“历史自信”、“历史主动”,借助历史剧、历史题材创作这样的艺术命题,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教授、中国戏曲学会顾问周育德认为,要准确把握“虚”和“实”是历史剧创作的要义。“虚”与“实”即戏与史。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戏曲,开始是民间自发产生的艺术形式,没有人在理论上讨论它的创作问题。直到明清传奇繁盛的时代,才有曲论家发表有关戏曲创作的明确意见。古代曲论中关于戏曲之“道”的规律性见解,值得我们当代创作者借鉴。 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罗怀臻曾创作多部有影响的历史剧,他指出曾经在创作观念上占有领先优势的戏曲历史剧创作与理论近年来均落后于影视与网络。造成被动局面的原因,一是过于热衷于现代戏创演,二是评论被评奖取代,三是理论落后于实践。罗怀臻希望戏曲界走出历史剧创作和理论的习惯思维,看到近年来历史剧创作的新的进步,他把这种进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剧从“题材”到“体裁”的进步,二是历史剧“当代性”到“现代性”的进步,三是历史剧从“再现历史”到“表现历史”的进步,四是历史剧从追求“表象真实”到追求“本质真实”或“情感真实”的进步。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谨对“历史剧”这一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变迁进行评价,讨论历史剧评论与研究史中存在的争议,鼓励艺术创作者摆脱话语牢笼桎梏,立足戏剧本身逻辑,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优秀作品。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在主题报告中表示,鉴古知今是历史剧与一般戏剧最大的区别所在,历史剧所摹写的“历史”越真实,人们越会认真严肃地思考它所表现的历史的得失,从而接受其经验与教训,自然地,它也就实现了历史剧的功能。朱恒夫认为,不是所有的“过去”都叫“历史”,不是所有“过去的人物”都叫“历史人物”,不是所有“过去的事情”都叫“历史事件”,历史剧创作要追求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的统一。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杜桂萍教授认为,清代戏曲创作中的“明代”想象、明代书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有清一代文人的心灵深处,明代似乎始终具有挥之不去的影响,其盛世气象、衰亡成因等,是被不断回溯、重复书写的文学主题。通过清代戏曲中的明代“重写”,我们可以感知到清代文人对明王朝的“爱之深”与“恨之切”。 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赵伟明教授认为,受限性是历史剧的天然壁垒,历史剧既受史料的限制,也受史实和史观的限制。写历史剧、导历史剧没有点历史文化修养和功底,没有在历史史料的查阅、对比、沉思、理解、想象上下真功夫,必然会捉襟见肘。创作历史剧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要抱着对中华民族乃至于全人类、全世界进行整体文化思考、历史反思、心灵冥想和未来憧憬的敬畏感进行创作。 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研究院伏涤修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是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的历史剧研究国家级重大项目,伏涤修在报告中指出,历史剧创作观和创作实践间存在较为错综复杂的关系,新时期历史剧创作观有的是传统史剧观的沉淀,有的则是新时期出现或在新时期有较大发展的新的史剧观,传统史剧观有的要求过于拘泥,不能完全以传统史剧观来要求、评价新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剧创作,但也不能因新时期历史剧创作的新发展把追求历史真实的传统史剧观说得一无是处。对于不同的历史剧作品,不能按照一个模式运用不变的标准进行评价,应当建立历史剧作品的分类评价标准,避免对历史剧作品的错位评价。 |
中国日报4月28日电(记者 程思)4月27日,"永远跟党走 奋
核心提示 关于福建连家船民,新近出版的两本书《上岸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