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观澜亭|清明,与自然对话,与历史重逢

新资讯 2025-4-5 11:02 大众日报 3 0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是季春时节正式开始的标志。人们踏青寻春、折柳簪衣,慎终追远、燃香祭祖,在这个沉淀着千年文化记忆的日子里,与自然对话,与历史重逢。


纸鸢飞舞,香烛静默。清明维系着国人心中最柔软坚韧的情感纽带。在我们习以为常的习俗与仪式中,清明的,诠释着这个古老节日的文化和社会意蕴。


清明,蕴含着的哲思。清明是一个的节气。暮春和初夏之交,自然界物候变化,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人们登高踏青,插柳赏花,亲近自然。清明又是一个的节日。游子归家,祭祖扫墓,肃然伫立,缅怀追思。近些年来,还有人选择在云端遥寄哀思,更加文明、绿色、安静的祭祀也渐成风尚。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血脉亲缘中的情感联结都在静静的缅怀中进一步加强。


清明,蕴含着过去未来的对立统一。过去已成事实,无法更改,是一种静止状态;未来正在路上,一切皆有可能,是一种运动状态。而未来的无限可能,正有赖于过去的塑造。除了感念祖先,人们也会选择在每年清明缅怀先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祭扫活动在各地开展。各地群众前往烈士纪念馆、陵园,瞻仰、沉思,敬献花束,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这是红色基因的赓续,只有对走过的路有了更深切的了解,才能在抚今追昔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前行意志。


铭记历史、怀念亲人,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现实的思考。在历史中回望民族和国家的轨迹,思索个体的责任和意义,不忘根本才能明其心智,走向未来。所以清明节也被称为根的节日。对每一位中华儿女而言,无论走到哪里、去向何方,家国情怀是无法磨灭的文化根脉,血缘亲情是难以割舍的精神依恋。



清明,蕴含着一代代人关于生死命题的思考。冯骥才说,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活着时应充分行动、探索与创造,死亡时则坦然接受、归于宁静。但生死命题无时不在。没有对的阐释,对的敬畏也要大打折扣。死亡教育就是生命教育,这种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正被越来越多年轻人所接受。


日前,00后女大学生做职业扫墓人引发热议。近些年来,从事遗体整容师、生命礼仪师等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还有不少青年主动考虑生前遗嘱、生态安葬、器官捐献等。有媒体统计,截至今年4月初,培养殡葬类专业人才,开设殡葬类专业的专科以上高校共有12所,分布在10个省份。不讳言死亡,直面生命的有限性,才能让我们更好地珍惜现在、把握光阴。


清明寄托的精神内核,在不同的时代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富有厚重的精神寄托。守护传统节日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激发其时代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流转传承、启迪心灵,且思且行,张弛有度,方不负今日的大好春光。


(大众新闻记者 曾轲)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