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周碧辉 记者 金檬 清晨6点半,杭州西湖景区梅家坞山脚下传来一阵脚步声。刘君松和队员们整装待发,橙色的制服格外醒目。他个头不算高,声音洪亮,手臂上晒得黑白分明的痕迹,是他扎根山林10年的见证。 西湖的三面群山,像一道青翠的屏障,将一湖碧水轻轻揽入怀中。在西湖景区钱江管理处辖区内,拥有3万余亩山林,占整个西湖山林面积的近三分之二。森林覆盖率超过95%,游步道总长50多公里。 刘君松从部队转业后就扎根于此,现任钱江管理处山林管理中心主任。10年时间,他从一个“外来兵”成长为同事口中“比导航还靠谱”的活地图。 每一天 与日出同行,同隐患赛跑 “今天天气预报最高温度39℃,我们得抓紧。”刘君松一边说着,一边检查背包——水壶、防火宣传册、应急药品、对讲机等,这些是他的“老伙计”。 山林深处,浓密的绿荫并未带来想象中的清凉,每走几步路都令人胸闷气短。他随手修整枯枝,及时加固破损的水盖,迅速清理堵塞防火道的杂草……“顺手的事”,成了他的口头禅。可这“顺手”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习惯和责任。 钱江管理处供图 巡完一圈已经11点半了,他登上山顶的瞭望台。“这是梅家坞,那是北高峰……”刘君松熟悉周边山林的一切。他拿出早上带的鸡蛋和烧饼,虽然已经凉了,但他毫不在意,就着白开水吃得津津有味,午饭就这样打发了。 夏天是最难熬的季节,也是最重要的防火期。每周刘君松都要带着队员们进行一次森林防火应急演练。演练需要背上重达20斤的水带和30多斤的高压水泵,穿梭在陡峭的山坡之间。 每一次 有呼必应,比导航更懂西湖的山 “我们辖区大,得分片巡逻。今天这个方向,明天那个方向,一周内必须全部走一遍。” 脚步为尺,心中有图。偌大的钱江山林,刘君松分成区块逐个摸爬,用脚步一寸一寸地丈量,沟壑、陡坡、岔路口,甚至是不起眼的林间小径,他都如数家珍。同事们常说:“跟刘主任上山,根本不需要导航。” 五一期间,正在五云山顶巡查的他接到一位母亲的求助——孩子在山顶岔路口走失。刘君松一边安抚几乎崩溃的母亲,一边迅速问清孩子的体貌特征与走散位置,随即兵分两路,从十里琅珰和九溪两个方向展开搜索。不到两小时,孩子在九溪玫瑰园附近被安全找到。 还有一次,十里琅珰段有游客崴脚无法下山。刘君松带队赶往现场,用担架将游客一步步从狭窄陡峭的山道上抬下来。一个半小时之后,游客被送上救护车,而他们的护林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刘君松参与一起救援。钱江管理处供图 这些,只是刘君松与队员们日常工作中的零星片段,他们像山的影子,静默却从未离开。 每一年 缺席团圆,此心安处是吾乡 护山护林,对于刘君松而言,早就不是对得起一份工资那么简单的责任。 钱江管理处供图 刘君松的老家在江西,儿子也还小。10年间,他都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年。“越是节假日,山上越不能离人。”他说,春节防火、清明值守、国庆巡山……他的节日,永远与山为伴。 10年来,刘君松见证了西湖景区山林的变化。游客从少到多,设施从简陋到完善,防火设备从原始到先进。不变的是,他日复一日的坚守和守护。“我们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山林就多一分安全。”这是刘君松最常说的话,也成了整个护林队伍的信念。 西湖的美,不仅在湖光山色,更在于背后那些默默守护的人。 在钱江管理处,像刘君松这样的护林员还有19名。他们日常承担着森林防火、隐患排查、人流量管控、保洁、应急救援等多重职责。他们不善言辞,却用脚步书写守护;他们不为人知,却是西湖绿意最坚实的底色。 |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乔显佳 随着暑期结束,各景区、目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张鼎峰 2025“湘超”开赛在即,各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