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的主要发展目标,并就如何打造北京发展新高地给出了意见建议与方向指引。文化是人文生活内核之一,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更是宜居城市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在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不能缺席。那么,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文化和旅游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紧抓新项目新业态 从供给需求区域协调三端发力 《意见》强调,要加快文化体育旅游发展。支持城市副中心创建文化、旅游、商务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环球主题度假区建设及宋庄、台湖等特色小镇建设,将张家湾设计小镇打造成为城市设计发展高地。同时,《意见》也提出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发展数字文化、直播经济、在线医疗、智慧旅游、智能体育等新型消费,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文化品牌评测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洋洋认为,文化和旅游的繁荣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结果。发展文化和旅游,能够在供给、需求、区域协同三端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供给端,文化和旅游业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抓手,通过打造数字文化产业新高地、创新文商旅复合型体验,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在需求端,文化和旅游是‘提升和谐宜居品质’的重要载体,通过一系列生态文化项目的建设,环球影城等头部IP的运营,符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求的综合体落地,将迅速提升城市副中心的生活品质和宜居水平;在区域协同端,通过运河文化资源跨区域共享,打造点线面联动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与服务,带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宋洋洋表示。 文旅项目优质亮眼 持续为宜居城市建设加分 2021年9月,北京环球度假区一期盛大开园,成为首都文化和旅游新名片;首都博物馆东馆和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三大建筑主体结构全部封顶,初步展现副中心公共服务国际新标准;张家湾设计小镇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项目迎来封顶封围……文旅项目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表现亮眼,为副中心宜居、高质量的城市形象持续加分。 2021年11月23日,落户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项目迎来封顶封围的关键节点,昔日老工业厂房、原北泡轻钢厂区的夹芯板车间在“腾笼换鸟”后实现了新生。据了解,张家湾设计小镇项目建成后,将打造集前沿信息发布、文化活动举办、功能性办公、展示交易为一体的设计产业中心,同时引进一批优质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激发副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造活力。同时,通过北京国际设计周积累起来的国内外优质设计资源和文化创意企业也会在此集聚、孵化,与张家湾设计小镇周边的文化和旅游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形成联动。目前,张家湾设计小镇创新中心、未来设计园区已开园。截至2021年11月底,小镇的创新中心注册企业已累计实现税收近2800万元,已落地城市科技和创新设计企业共106家,主要集中在5G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创新设计等领域。 当然,张家湾区域的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设计小镇。张家湾因漕运而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运河文化在张家湾留下了厚重的印记。“我们将围绕环球影城、漕运古镇、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重点建设一批星级旅游民宿,打造运河人家、漕运人家等系列品牌民宿集群,完善旅游住宿体系。还将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采摘体验、农业竞技等,打造规模适当、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有张家湾特色的创意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等,同步带动张家湾古镇民俗游快速发展。”张家湾镇党委书记邹海涛表示。 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同样也会对“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带来积极影响,将极大推动北京优势文化资源的转化、应用和外溢。“传统和现代是北京的一体两面,也是北京的特色和优势。长城、运河、皇家、胡同等文化遗产,历史厚重、叙事宏大,但现代化创意转化不足,现代性的一面展现较少。以城市副中心为承载区,将北京优质传统文化资源融入现代美学创意,借助新科技手段,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把北京现代的一面、充满创新活力的一面进一步产品化、场景化展现,把北京的文化魅力外溢到经济社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中。”宋洋洋说。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 配图来源:视觉中国 |
当前,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
(央视财经《正点财经》)近年来,注重“慢旅行”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