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父母扮演的是主角、配角还是客串,影响的是孩子整个生命的质量。 作者 | 叶丫丫
一家三口正在餐厅吃饭,妈妈不停地打孩子。 饭都吃完了,妈妈还一直追着孩子打。 她用力踢踹孩子,一下接一下,脚脚透着狠劲。 她甚至还一边用手捂住孩子的嘴巴,一边用力掐住孩子的脖子。 直到孩子的脸,因缺氧窒息得又紫又红,妈妈也丝毫不松手。 要不是路人制止,难以想象这个妈妈,会疯狂到什么程度。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又踢又踹,又掐又打的狠戾,仅仅是因为孩子没有听妈妈的话,偷偷吃辣椒而已。 看到这一幕,大家都很气愤,纷纷猜测: “孩子肯定不是这个妈妈亲生的......不然哪有亲妈对孩子这么狠的。” 网友看到视频,甚至怀疑孩子是被拐卖的。 可真相令人大跌眼镜,孩子爸爸亲口承认: “孩子是亲生的,妈妈也是亲妈妈,只是孩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看到这里,我们才恍然大悟: 妈妈不亲近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拳脚相向,亲子如仇人一般,或许就是长久以来隔代养育埋下的祸端。 知乎上曾有一个提问: “孩子小时候和奶奶亲,长大后就会和妈妈亲吗?” 高赞回答中,有个女孩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从小轮流跟着奶奶和外婆住,七岁之后才回到妈妈身边,但一直和妈妈不亲。 她能明显感觉,妈妈也没那么亲近她和爱她。 妈妈更适应没有她的生活,甚至一度觉得是她拖累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妈妈对她生病的耐受度也特别低: 每当她生病的时候,妈妈就会非常烦躁,给她一种“天天生病烦死了”的感觉。 因为不懂得和女儿相处,所以妈妈总认为是女儿性格不好,甚至天天跟别人抱怨: “这么个怪孩子,实在让人头疼。” 看着女孩用无比平静的文字,讲诉自己和母亲充满伤痕的关系,尤其在看到女孩最后那句无声的委屈时: “比我性格糟糕的人多了去了,但是人家爸妈似乎并不觉得孩子有什么不好。” 那一刻,我忍不住为她感到心疼。 隔代养育,终究还是隔开了两颗本该紧密相连的心,只留下一个冷漠疏离的妈妈和伤心绝望的孩子。 而比起父母不懂得如何亲近孩子,隔代养育更多地是让很多孩子疏远甚至排斥、仇视自己的父母。 倪虹洁有一次在节目中哭着讲述: 儿子从小是和奶奶一起长大的,所以跟奶奶特别亲近,跟她反而不亲。 后来随着她跟前夫离婚,母子几乎形同仇人。 不但不叫她妈妈,还每次都指名带姓地呵斥她。 甚至为了不让奶奶生气,还屡屡放她鸽子,拒绝原本早就约定好的聚餐: “我不和倪虹洁去吃饭。我要在家吃奶奶做的饭。” 看着儿子和自己越来越疏远,倪虹洁无能为力,只能自己偷偷哭泣。 隔代养育隔开的,不仅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空间距离,也隔开了孩子对父母与生俱来的依恋。 相守的程度不够,亲情就会大打折扣,哪怕曾经脐带相接、血脉相连也不能例外。 在没看过这些真实故事以前,我根本没想过: 父母跟隔代养育的孩子之间,是真的会存在情感壁垒的。 完全依赖隔代养育的父母,一辈子都难以跟孩子建立起亲密无间的情感链接,以至于造就永久的伤痛和遗憾。 更可怕的是,会为将来的教育埋下不可避免的祸端。 新闻曾报道过这样一对老夫妇: 老母亲突发疾病身亡,老父亲因丧失自理能力,在轮椅上凄惨离世。 俩人去世多日都无人问津,连遗书都满是灰尘。 更令人不解的是,他们的儿子就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 平时却和父母关系疏远,常年不见面,甚至连一通电话都没有。 后来调查才发现,儿子年幼时一直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根本不怎么陪伴。 缺乏了小时候的情感链接,长大后的儿子对父母根本没有感恩之心、敬畏之情。 大家都说这儿子是白眼狼,可却忘了这对夫妇,从未在孩子小的时候注入爱和关怀。 还有一位在少管所接受改造的孩子,也曾说起他失足犯罪的经历: 他1岁时,父母就丢下他外出打工,他是奶奶带大的。 老人只会关心他吃饱穿暖,根本不了解他平时在学校的生活。 因为胆小自闭,他一度在学校被欺负。 后来被欺负得狠了,他认了一个社会上的混混当“老大”,跟着他开始从被欺负变成欺负别人。 他打架、逃学、赌博、斗殴、勒索......小小年纪就干了不少违法犯罪的事儿。 每当学校跟父母告状,父母只会数落他、批评他。被学校退学时,父母也是二话不说就打了他一顿。 那一次,他忍不住对拿着皮带抽他的父亲咆哮: “小时候都没教过我,现在你们有什么资格管我!”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隔代养育的孩子,早晚都要来复仇。 这话一点没错。 父母自己不带不管孩子,孩子迟早要出问题。 那些冷血淡漠的“白眼狼”和为祸人间的“恶魔”背后,其实都有一条相似的成长轨迹。 就像李玫瑾教授曾说的: “人性是养出来的。” “童年的依恋满足,会成为一生的心理资本。” 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教育根本无从谈起。 小时候没有“抚养”的基础,长大后想要管教孩子,只会难上加难。 百因必有果,孩子的果,父母就是那个因。 李玫瑾教授曾倡导将“家庭教育”改为“家庭养育”。 她说,父母不养,就没有育的资格。养育是家庭的责任和优势。 一语道破重点,隔代帮忙≠隔代抚养。 两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的父母将孩子完全托付给老人,自己当“甩手掌柜”; 而后者尽管托付孩子让老人照看,自己依旧经常参与孩子的成长,和孩子建立稳定的情感依恋。 老人可以帮忙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但真正重要的亲子教育,应该来自于父母陪伴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 新闻曾报道一位特别智慧的妈妈。 她的工作比较特殊,经常需要世界各地飞去出差,导致孩子只能家养在家中,让老人帮忙照看。 可她从来不觉得,有老人帮忙自己就可以放手不管了。 每次离家前,她都会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给孩子写信,然后将写好的信留在家里。 用信件与孩子互动,弥补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遗憾,陪伴孩子的成长。 在她频繁出差的4年里,她给孩子写了上百封亲笔信,并且每一封都构思了一些互动的亲子小游戏。 在妈妈别样的陪伴下,孩子一点儿也没有因为妈妈的忙碌,和经常见不到妈妈而感到失望委屈,并且亲子关系也愈加深厚。 我想起李玫瑾教授说过的话: “这孩子是你的,你就得自己养。 这个养的过程,我把它叫做:你获得教育孩子的心理资本的过程。 你要想教育他、管他,你得有资本。 资本怎么来?你要去挣,那就是他在出生的时候、让你不睡整宿觉的时候,你得付出辛苦。” 我们总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把他给老人带也无所谓,自己不仅能忙自己的事,还乐得轻松,殊不知: 小时候没有和父母亲近过的孩子,长大后也难以和父母亲近起来。 没有相守的长度,就缺乏感情的厚度。 没有幼时“养”的前提,就无法拥有将来“教”的资本。 而抛开感情谈教育,只会在亲子间留下冰冷和绝望,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养孩子就要认真地养、用心地陪,只有这样,才能养出一个身心健康、内心富足的人。 记得儿子一两岁的时候,我一出门,他就会变得焦虑,开始大哭。 到了四岁的时候,每次上班之前,他总是会问我,“妈妈,我好想你啊,你什么时候能回家呀?” 我知道,他这是在害怕我离开他。 父母几个小时不在身边,孩子尚且难以忍受。 那如果是一年、两年,甚至是五年、十年,父母直接从孩子的生活中消失了,他该是多么恐惧和无助。 有的父母会说,哭几天就没事了,小孩子隔几天就全忘了。 大多数孩子后来确实不哭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感情已从挫伤中康复了。 他们在心里,也许要哭几个月、几年,甚至是一辈子。 《解码青春期》里说: “父母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真心,才能收获孩子的真心。” 好的亲子关系,其实应该是一场双向奔赴,爱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流动。 所以,亲爱的父母们,千万不要把隔代养育当成逃避责任的借口。 请记得: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才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毕竟孩子是投奔你们而来的,而不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 共勉! |
为进一步弘扬家庭美德,传承优良家风,引导广大父母陪伴孩
红网时刻新闻4月21日讯(通讯员 林彦汝)4月19日,亲子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