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百年路,奋楫扬帆新征程。近年来,江津全区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一三三六”发展思路,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江津“十项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呈现新气象。 重庆ABB江津涡轮增压系统有公司高精密涡轮增压器主构件数字化车间 创新驱动 构建产业升级新格局 吹着春风品酒,闻着花香赏乐……阳春3月,江小白5000亩油菜花花田中央的“大地酒馆”解锁春日踏青新“姿势”。近年来,江小白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成为重庆消费品工业的新名片。 打造消费品工业高质量集聚区,既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江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为江津产业集群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对此,江津区印发了《江津区打造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行动计划(2020-2022年)》,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着力在“一桶健康油、一包调味品、一张生态纸、一瓶文化酒、一篮富硒菜”中挖掘商机。2020年,全区消费品规上工业企业增至109家,实现产值超350亿元。 工业是江津经济发展的“脊梁”。江津坚持优势产业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汽摩产业、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和以智能产业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4+1”产业集群,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以最优载体集聚创新要素,江津正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主战场——西部(重庆)科学城江津园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团结湖大数据智能产业园为核心、环重庆交通大学创新生态圈为产业带的“一核一圈带面”科创格局,引进大数据智能化领域项目46个,累计协议引资近165亿元,已有20个项目建成并相继投入使用。 实干者进,创新者强。“十三五”期间,江津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了千亿台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31家,实现产值1357亿元,工业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实力跻身重庆市前列。 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 发挥优势 构建开放经济新格局 3月4日,一趟通用机械定制专列从位于重庆江津综保区的小南垭铁路物流枢纽始发,搭载着重庆润通科技有限公司价值245万美元的通用机械产品,前往广西钦州港,出口美国和越南。 以江津综保区为“龙头”,江津正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着力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开放通道建设上,江津统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构建“立体式”开放格局。向西借力中欧班列(成渝),联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向东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对接东部沿海地区;向南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向北全面融入重庆中心城区,共享航空等优势,构建东西双向互进、陆海内外联动的通道网络。 开放平台建设上,发挥综保区“金篮子”作用,与珞璜工业园、珞璜长江枢纽港、小南垭铁路物流枢纽协同发展,形成集大平台、大枢纽、大通道为一体的开发开放平台,努力集聚高端装备制造、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加快建设成为重庆重要的内陆开放前沿阵地和综合物流基地。 开放经济发展上,江津主动做大“朋友圈”,不断加强与新加坡等国家和广西钦州、防城港等主要口岸城市合作,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做大做强中国西部(重庆)东盟商品分拨中心、农副产品冷链分拨中心,推进进口与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 大通道、大平台促成大开放。2020年,江津常态化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83列,稳定开行陆海新通道冷链快线12趟,累计吸引2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进出口总额达215.6亿元。 “巴渝儿女歌唱党”快闪活动走进帅乡江津。 敢于担当 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自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后,江津石蟆镇中坝岛村民赵泽伦于三年前转型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眼下正是市民前来避暑游玩的季节,用他的话说就是“忙碌并快乐着”。得益于近年来不断提升的绿水青山“颜值”,江津区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数万农户像赵泽伦一样吃上了“生态饭”。 作为万里长江入渝“第一区”,江津担负着助推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重任。近年来,地处上游的江津,持续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 落实长江10年禁渔,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完成长江沿线39处砂石堆场整治,543名渔民全部退捕转产,复绿三峡库区消落带460亩、长江岸线20公里;长江、綦河江津段水质稳定达Ⅱ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1天;完成营造林任务34.5万亩……绿色,是江津的底色,也是江津一直悉心守护的颜色。 不仅如此,江津还依托水土天然富硒这一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富硒产业,建成粮油、花椒、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和中药材等八大类富硒产业48.8万亩,产值达100亿元,交出了一份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的绿色发展高分“答卷”。 红色资源赋潜能 学思悟行开新局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马鞍石战斗遗址、刘百龄烈士墓、32111钻井队遗址……江津通过集中梳理、集中修整、集中宣传、集中利用红色资源等“四个集中”,将辖区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存史育人的“鲜活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切实转化为改进工作、服务群众的坚定行动。 江津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做好革命文物、史料收集、整理和展示工作,完成全区45处红色资源登记造册、数据入库、分类管理等工作,将分散的红色资源“串珠成链”,建成红色文化矩阵,向社会公开红色资源名录,方便党员、群众、青少年更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在充分挖掘、整理红色资源的同时,江津还多次下发通知,指导各级党组织就近利用红色资源,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形式、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各级党组织纷纷将主题党日、党课现场搬到红色资源所在地,还组织党员志愿者利用4000余个“村村通”广播系统开设“党史小喇叭”,向群众介绍本土红色资源,讲好群众身边的红色故事。截至目前,全区各党史纪念设施、遗址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党员2000多批次,组织聂帅精神进校园、“追忆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先进事迹报告会等红色宣讲1000余场次。 “用好红色资源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江津区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江津全区正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通过扎实推进“20+38+N”件民生实事(20件2021年全区重点民生实事,38件区级层面重点民生项目,N件镇街部门自选实事),着力解决好一批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形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的工作闭环,切实将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确保群众得到实惠。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刘波 |
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
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