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临港新片区格科半导体12英寸CIS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封顶,这距去年春节后该项目签约落地只有约一年半时间。 在临港新片区揭牌以来的两年里,一个个产业项目像格科半导体这样在新片区“拔节生长”,它们迅速地签约、拿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感受着新片区“飞一般”的速度,也与新片区一起共同成长。 自新片区揭牌以来,就围绕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战略增长极,聚焦前沿产业,着力打造“4+2+2”为重点的世界级、开放型、现代化前沿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产业招商签约超290个项目,涉及总投资约3500亿元。 到2025年,新片区前沿产业规模总体将突破6000亿元,力争打造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智能新能源汽车等三大千亿级集群,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三大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氢能、绿色再制造两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助力临港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前沿产业渐具规模 格科微在临港的项目,是一个百亿级的芯片制造项目。“在去年初疫情期间,我们就过来看地,然后去年7月7日动工,一年半的时间就实现了结构封顶,也是抓住了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个机会。”格科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陆艰说。 他解释,格科微决定把生产基地放在临港,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生态环境。
碧博生物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链中从临床向商业化生产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企业,2020年8月28日正式签约入驻临港。 作为国内首家全技术、一体化生物药CDMO生产平台的碧博临港一期项目,在签约临港一年之际完成首个GMP生产,标志着临港新片区正在成为国际上少数、中国唯一一个拥有哺乳动物细胞、微生物、基因治疗全技术平台的生物药生产基地。 包括碧博在内,新片区生物医药产业近两年已逐渐集聚了80多家企业,涉及总投资额约500亿元。到2025年,临港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此外,人工智能产业目前已集聚了商汤科技、有孚网络、城地香江、寒武纪等相关企业100多家,涉及总投资额约400亿元。民用航空产业则让新片区成为“蓝天梦”的承载地。目前,已引进20多家企业,涉及总投资额超200亿元。 对于临港来说是两大优势产业的智能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吸引了100多家和60多家企业。智能新能源汽车今年涉及总投资额约3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涉及总投资额也为300多亿元。新片区两大未来产业绿色再制造和氢能产业,到2025年规模则将分别突破100亿元和200亿元。 产业生态的力量 在8月17日临港新片区成立两周年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上,又一批42个项目集中签约,其中一部分就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领域,上海瀚薪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 此次签约,上海瀚薪要在临港新片区建设全球领先的碳化硅研发生产基地。签约现场,公司董事长徐菲动情地说:“两年前我们来到临港,创立了瀚薪,实现我们的科技梦想。两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临港新片区一幢幢科技大厦拔地而起,一家家全球性的大企业落地生根,一群群科技人才蜂拥而至。而上海瀚薪也从一个不到5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到今天已经在海内外有四家控股子公司,净资产将近1亿美元。我们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这片肥沃的土壤。” 为什么选择临港新片区?徐菲说,临港新片区的吸引力不仅仅是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和优越的资源,更多的是临港新片区提供了一个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 “这里汇聚了整个产业链上各大优秀的全球性企业,包括我们的终端用户,所以我们非常乐于加入到这个大家庭当中。”徐菲说,“新片区这样的产业协同会让科技企业发挥更大的优势,能够让整个生态系统更加高效,充满活力。” 的确,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对新片区前沿产业的总结介绍中,各个产业几乎都呈产业集群的形态呈现。 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了设计、材料、装备、制造、封测全产业链体系,并提出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投资额最大、产业链条最完善的集聚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东方芯港”,形成世界级、综合性的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引领区。 此外,新片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影像诊断、抗体药物、免疫治疗、小分子药、合同外包、器械耗材、疫苗、医疗服务产业链体系;民用航空产业引进的企业涵盖整机发动机、复材结构件、机载系统工装设备、管路线缆内饰内设、航空物流航空金融、卫星及通航等领域;人工智能企业则涵盖数据中心、通信设备、AI芯片、大数据、AI+、信息安全、智能终端等领域。 智能新能源汽车目前已形成整车、动力系统、底盘系统、车身内饰、车身系统、汽车电子、检验检测、自动驾驶、动力电池、材料、商贸产业链体系,高端装备业务则涵盖了工程机械、新能源装备、航空制造与动力、船舶动力、海工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 就连定位为新片区未来产业的绿色再制造和氢能产业,一个已覆盖了汽车产业、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等领域,一个已形成加氢站、电堆、双极板、膜电极、系统、空压机、储氢瓶、碳纸、PEM电解槽、检测、整车产业链体系。 未来目标将加速实现 “新片区这两年产业的发展真的很快,尤其是四大核心产业,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改天换地。”吴晓华说。 他坦言,经常有人问他,为什么仅仅两年新片区能够达到这么大的产业规模和层级?对此,他认为,首先,是临港特殊的战略地位;其次,是市委市政府、浦东各职能部门对临港的大力支持;再次,是临港人的共同努力;还有,是为落户企业创造了包括政策支持在内的良好投资环境;最后,还有“店小二”服务精神。 对此,徐菲感受很深。她说:“整个创业过程非常艰辛,但是我们非常幸运,因为在临港不仅仅是我们这些企业家和科技人才在奋斗,我们还能感受到整个临港新片区这片科技沃土一直在支持我们。”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处长张彤介绍,一直以来,新片区都发挥科技创新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不断迭代升级各类扶持政策,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 “对标国内外先进区域,聚焦四大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政策‘1+4+X’科创政策快速落地、迭代升级,实现政策‘网孔’最细最密,支持力度基本做到全国最优。同时,注重政策在快速落地实施过程中,全方位收集企业及各方反馈、感受,不断根据新实际、找准‘新痛点’,同步加速完成政策的迭代升级。”张彤说。 据了解,截至2021年8月8日,新片区已完成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产业专项628个项目的立项、中期、验收、调整等申报工作,超过500家新片区企业得到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扶持资金总额近45亿元。 与此同时,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15%优惠政策,也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实惠。据介绍,截至2021年8月,新片区已完成4批次合计106家企业享受15%企业所得税的认定。 “以前我们每年服务项目大概40个,现在则是140个,同时服务这么多项目,如果只是喊喊口号,没有实际的服务,很难让这么多项目真正落在临港。”吴晓华说,“现在到2025年还有3年半的时间,相信临港的发展速度会更快,设定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甚至会提前实现。” 文字:陈烁 编辑:朱胜霞 |
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
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