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8月27日召开的北京市“十四五”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海淀区政府发布了“十四五”时期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思路。到2025年,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突破4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达2万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00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2%。 高精尖产业 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据了解,海淀区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聚焦大信息和大健康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精尖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2020年,海淀区十大高精尖领域营收2.65万亿元,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的八成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的营收占全市同产业的比重均在50%以上。在全区8500亿元的经济总量中,大信息产业占比40%,科技服务业达到18%,金融业占比12%。区域内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604家、独角兽企业48家、上市企业247家。 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我区将充分发挥海淀资源禀赋,加强底层技术创新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从集中力量巩固大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做强做优重点培育产业体系、前瞻性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三个方面促进产业发展。 集中力量 巩固大信息产业发展优势 近年来,海淀区持续紧抓大信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了智源研究院、微芯研究院、启元实验室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智源计算与训练平台、区块链算力实验平台等平台建设,研发出了“悟道2.0”、长安链等一批重大成果。培育出字节跳动、小米、百度、美团等一批领军型龙头企业,涌现出兆易创新、中科创达、第四范式等一批知名创新型企业;支持了国产芯片寒武纪思元、灵汐天机芯、龙芯,自主开源框架百度飞桨、旷视天元、一流Oneflow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落地了荣耀终端、苹果(广告)公司、红棉小冰、奇岱松、阿波罗智能技术等高精尖企业。 资料显示,目前海淀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已占全市该产业总营收的77%,龙头带动效应明显。 做强做优 重点培育产业体系 在产业体系培育方面,海淀区培育了科兴、纳通、腾盛博药等一批龙头创新型企业;围绕数字化仿真设计、数字医疗、氢燃料电池、前沿新材料等底层技术方向进行布局;落地了克诺尔、思灵机器人、华航唯实、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多个创新项目。 未来,将继续推动国际氢能中心、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百放、巢生、联影等一批专业孵化平台,加强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顶层设计和规划,加快推动创新孵化平台和项目落地。 前瞻性布局 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海淀区将聚焦量子科技、光子芯片、卫星航天、变革性材料开发等领域,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前瞻性谋划未来产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梯队和增长点。 目前,海淀区已经建设了量子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打造了“星谷”空天产业聚集区,对接了卫星互联网领域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引入了星网网络系统研究院有限公司等30余家创新型企业。 下一步,海淀区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数字产业优势,不断提升创新能级,强化底层技术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字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将数字经济作为抓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经济赋能海淀区高质量发展。(记者 白玉洁) |
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
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