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对话》)1949年,鞍钢刚一恢复生产,毛泽东就派人送去锦旗,上面写着“为工业中国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的国家“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薄弱的工业基础和紧张的国际环境,促使我们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让我们通过三个故事一同回望共和国的产业梦想是如何照进现实的。 新中国最早的万吨水压机 1958年5月,一个从北京传来的任务,中央决定由中国一重前身——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为主导,研制中国自己的12500吨水压机,这一指示让全厂职工沸腾了。 水压机是冶金、核电、石油化工、国防工业等众多行业压制特大锻件的设备。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揉面机,数百吨不同材质的钢锭到它手中,就如同小面团一样被揉成需要的形状。没有它,飞机、轮船、核电站等需要的“大”和“特”部件都生产不出来。可以不夸张地说,水压机就是现代工业制造的“母机”。 但是,对于当时中国重工业的技术阶段来说,要制造这样庞大的水压机并非一件易事。外国封锁了大型水压机的制造技术,如果花巨大代价请他们代工,不仅周期长、耗费高,而且代工存在较多隐患。只有拥有自己的大型水压机,中国的制造业才能不受制于人! 车间内日夜兼程奋战,终于迎来了12500吨水压机试车的日子!此次试车成功标志着中国一重这个当时现代化的工厂具备了生产大型锻件的能力,成为中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里程碑。 毫不夸张地说,这台万吨水压机,让中国真正有了跻身世界顶尖制造大国的可能。也正因如此,周恩来总理到一重视察时,将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中国一重前身)称为中国的“国宝”!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先生在节目中感叹道:“重工业是国家在全球竞争的平衡器,我们在80年代、90年代进设备,石化设备20多万到30万,冶金装备也是这么贵。但是我们有了12500吨的水压机以后,就把这个局面打破了,真正体现了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己解决“卡脖子”的问题。重工业必须走在前面,我们几代人走过来就是自力更生,自立自强之路。” 新中国第一代劳模的铁锤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的钢铁年产量仅为15.8万吨,还不足美国一天的产量。中央领导曾感慨道:“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1948年年底,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河北省张家口市的河钢矿业龙烟铁矿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第二年夏天,为了恢复生产,政府从全国征调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人,其中就有时年26岁的马万水。 当时矿区上的生产设备极其匮乏,马万水和工友们就在废墟中找来几把生锈的铁锤和铁钎,一头扎进了矿山。他们首先要在矿山中打通一条巷道,用于采矿时的运输、行人和通风。然而,整整一个月过去了,巷道仅前进了1.7米。 面对这样的进度,马万水凭借着多年的采矿经验,练就了“一口气打450锤不换手”的能力。为了提高效率,他手把手教授工友们凿岩技术,还号召大家分班干活、进行比赛。在他们的努力下,巷道的进度终于开始一点一点地提升。 在那个生产力低下和百业待举的年代。以马万水为代表的那一代钢铁人,凭借着手中简单的铁锤和钢钎,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国后的第一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就增长了近三倍。 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矿山上陆续添加了风钻机、电动装岩机等设备。马万水也开始悉心研究机械化新技术的运用。他根据不同岩石的特点,反复推敲爆破方案,接连创造出“中间楔形掏槽法”“龟裂爆破法”等多种矿山作业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马万水探索出的一整套经验,被推广至全国各个矿山,影响了无数钢铁从业者。 1996年,中国的钢铁产量突破一亿吨,位居全球第一,彻底结束了我国钢铁材料供不应求的历史。 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先生表示:“1890年,世界钢铁的第一大生产国是美国,从1890年到1972年,恰恰是在这段时间,美国的经济实现了腾飞;从1972年,苏联代替了美国,成为世界钢铁老大;到了1993年,日本成为钢铁的第一强国;1996年被我们替代了。每一块钢铁内部都蕴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 新中国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 1951年初,东北电工局第四厂收到了中央指示,为使被国民党特务炸毁的四川下硐水电站尽快恢复发电,抢制一台8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 新中国成立伊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连生产恢复的电力都无法满足。又逢朝鲜战争爆发,急需战略物资的生产。内忧外患之下,建设电力装备刻不容缓。可是,新中国成立前发电设备主要是从国外进口,建国后安装的单机容量不超过200千瓦,抢制8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几乎成了无法完成的任务。 接到中央命令之后,一批从国外学习回来的优秀电机工程技术专家,开始了水轮机和发电机的设计及制造工作。 水轮机核心部件制造精度的毫厘之差,都会给整个组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推力轴承的镜板就是如此。没有标准的制造机床,工人们先在立式车床上进行粗加工,再用几十斤镶乌金的重盘人工研磨,最后垫上金丝绒布加研磨粉一点点抛光。最终,生产出来的镜板不仅完全符合技术要求,而且表面光洁精美。靠着手工精神,哈电人逐一克服了扇形冲片、定子和转子等部件的生产。 试验成功的机组,安装在四川下硐电站,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现代水电工业体系由此诞生了!从零开始,我们用70年的时间赶超了西方国家130多年的历程。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先生激动地说:“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是很幸运的。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发展,我还记得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一起唱了一首歌,‘再过20年我们再相会,伟大祖国该有多么美’。但怎么也没想到今天的变化,伟大的祖国发生太大的变化了。我们未来面对的,我认为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共和国的产业奋斗路,是一条壮阔而艰辛的圆梦之路。不管是出发时对于独立自主的坚守,改革开放后对世界的兼容并蓄,还是今天对于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这些工业精神的传承,都是产业梦想赓续的力量。在这些力量的支持下,坚信未来的中国也一定像今天一样,处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处处都在生长美好的梦想。 来源:央视财经 (编辑 龚新语) |
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
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