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海珠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351名区人大代表出席了大会。大会开幕会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聂磊主持,代理区长毛松柏作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过去五年,海珠经济实力不断跃升、质量明显提高,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3%,今年1—3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4%,位居全市第四,中心城区第一,实现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较高增长。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海珠区必须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方向,在全省发展布局中找机遇,在全市发展格局中找定位,立足海珠发展优势找突破,将构建以战略性支柱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万亿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 今后五年海珠区要全力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优化“一区一谷一圈”三大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示范区、产城融合引领区、城央生态宜居区、文商旅融合样板区,逐步建成有活力有魅力有竞争力的数字生态城,奋力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先锋。 优化城区空间布局 精心谋划建设“一区一谷一圈” 未来五年,海珠区致力于将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数字经济示范区。充分发挥琶洲西区示范带动、产业溢出效应、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聚合产业链资源,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专攻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业态,探索打造数字经济“琶洲指数”,全力构筑“数字+会展+总部+高端商贸”融合创新产业新高地。 海珠区将力争到2025年琶洲试验区实现营收超5000亿元,琶洲西区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打造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先导区;琶洲南区完成土地出让,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批产业项目封顶,打造创新融合拓展区;琶洲东区完成规划编制、土地整备、产业招商,启动项目建设,打造未来超级总部区。 致力将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枢纽、创新创业集聚高地、生态创新示范基地。海珠区将全方位整合新港路沿线大学、大院、大所优势资源,按照“1+2+N”模式,打造1个示范园区,整合资源建设2个试点园区,逐步拓展多个创新载体,建设生态创新示范基地。加快土地整备,谋划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总部基地。 致力将海珠新活力文商旅融合圈打造成为广州历史文化传承地和品质消费体验地。坚持以商承文、以文促旅、以旅兴商,全面提升老城区文商旅融合水平。海珠区将聚焦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延续文脉,高品质改造提升南华西街、洪德巷、龙骧大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打造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展示核心区。聚焦增强商业服务能级,整体提升江南西等特色商圈品质,谋划“江南西—宝业路—金沙路—太古仓”美食大道,激发老城区商业活力。聚焦打造优质旅游品牌,深挖海丝文化、非遗文创、工业遗存等资源,串珠成链打造精品特色文旅游径。 巩固创新核心地位 深入实施海珠创新“四大工程” 海珠区将坚定不移巩固创新核心地位,以开拓进取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铸造创新策源新引擎。着力强策源、育主体、建载体、优环境,深入实施海珠创新“四大工程”,全面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助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实施创新策源“聚能”工程,注入创新创造“源头活水”。全力建设“一区”“一谷”两大创新策源基地,以新港科技创新大道为轴,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链群、标杆平台,勇当广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排头兵。 实施创新企业“培优”工程,推动创新创造“鲲龙出水”。深入开展创新企业“三大专项行动”,推动创新主体成链成群成势。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育苗行动,面向“两高四新”领域遴选优质企业入库培育,推动实现“专精特新”瞪羚企业铺天盖地。力争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0家、独角兽和未来独角兽企业突破30家。 实施创新平台“增效”工程,赋能创新创造“行云流水”。探索科创载体运营发展海珠模式,优化“苗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园区”孵化平台体系。以中国电研、中国电科七所等科研院所为支撑,整合资源建设专业孵化器。力争到2025年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突破50家。 实施创新环境“提质”工程,促进创新创造“如鱼得水”。更大发挥海珠基金、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产业发展基金引导作用,扩大区属国企产投基金规模,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生态。力争到2025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50亿元。 聚焦高端高质高新 构建“1+6+N”现代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聚焦高端高质高新,以更大力度构建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海珠区将始终把产业作为经济之本,构建以总部经济为支撑、战略性支柱产业为主体、未来产业为导向的“1+6+N”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坚持总部经济与优势产业相结合,加快琶洲总部经济集聚区项目建设,整合全区商务楼宇、园区资源,细化完善招商图谱,吸引更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到海珠设立国际总部、区域总部、研发总部、业务总部、工业总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总部企业,打造广州总部经济发展新高地。海珠将力争到2025年全区总部企业超200家,税收亿级、十亿级商务楼宇实现翻番。 大力打造支柱产业。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并重,全面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深入挖掘传统产业发展潜力,打造万亿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提质发展现代商贸业,培育发展高端服务业,着力发展会展文旅业,积极发展智能建筑业,探索发展都市型工业。 未来五年,海珠区将始终把产业作为经济之本,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人才支撑、优化产业布局、增加产业空间、完善招商引资、培育扶持企业、推动国企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配套措施,持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
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
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