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好,长春新区经济方能持久显现蓬勃活力。 做优做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长春新区加快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集约化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1月27日,在吉林银行举办的“专精特新”政银企签约活动暨科技支行揭牌仪式上,长春新区组织区内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摆渡创新工场集团等科研院所、平台园区和科创企业与吉林银行签订政银企合作协议,在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合作桥梁,为企业及时提供金融血液,推动新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释放潜力、焕发活力、增强实力,打造新区经济新的动力源和增长点。 2021年,长春新区“专精特新”企业新增80余户,总数达到179户,涵盖医药健康、光电信息、航天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其中,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户,占长春市的59%、吉林省的45.7%;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9家,占长春市34.5%,占吉林省14.7%;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4家,占长春市的35.8%。这些企业都是布局在长春新区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填补了国内国际空白,代表了新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正在新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竞相迸发,强劲的发展势头彰显出新区在创新这条“快车道”上不断迈进的光明前景。 “2022年,长春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创新优势培育攻坚,在积聚内生发展动力上取得新成效,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210户以上。”长春新区发改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长春新区将围绕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梯度培育工程的意见》,在打通政产学研痛点堵点、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培育“专精特新”创新主体、推动多层次创新合作、引育高端双创人才和营造高效活跃的创新环境上实现新突破,真正打造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骨干企业,把新区“专精特新”企业基座做大、质量做优。 搭建创新平台,打造“雨林式”专精特新生态。加快打造重大创新平台,积极落实长春科技创新城部署要求,谋划建设“一城两谷一基地”。通过高品质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专精特新”生态的进一步优化提供“雨林式”阳光、沃土。 积聚内生动力,大力培育创新主体。长春新区将进一步推广“孵化器+金融”模式,加快建设吉大“双创”梦工场、北湖摆渡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载体,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知识产权生态小镇年内挂牌,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优化投融资服务,为“专精特新”注入源头活水。积极推动资本助力企业发展,发挥政府搭台作用,促进金融与科技相结合,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完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上市”资本服务体系,再组建2-3支基金,加快设立直投基金。加大对成熟的科技型上市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推动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吉林省基地深入服务新区企业,推动长光卫星、海谱润斯、嘉诚信息等企业上市,力争实现“保3争4”目标。 引进“双创”人才,持续培育创新动力。以打造长春产才融合振兴区为依托,深入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等引才政策;积极申报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完善“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依托“慧谷青年城”,建成各类“人才公寓”4000套以上,全年力争引育人才万人以上。 沃土才能育出茁壮苗。长春新区将大力推动企业在优势领域精耕细作,实现整体数量和竞争力双提升,着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企业抢占高地的发展局面。 |
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
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