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寿光举行2022年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召开产业强市战略誓师动员大会。 本次集中开工50个项目,总投资312.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2.7亿元,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农业、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投资体量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都是契合“四新四化”方向的优质项目。 其中,有10个项目入选2022年省级重大重点项目。 开工仪式,采取主现场和14个镇街分现场同步举行的模式,营造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 在2月11日,寿光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两天连续三场重点会议,这既是深入贯彻落、市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坚定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必将进一步树牢招引项目、攻坚项目、服务项目的鲜明导向,为实现首季“开门红”、完成全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召开产业强市战略誓师动员大会,既是一次为寿光发展确立新目标、增创新优势的大会,更是一次事关全局、决胜未来的大会。主要目的,就是旗帜鲜明地传递“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的强烈信号,动员各镇街、各部门单位、各企业,把工作重心聚焦到产业发展上来,以临战姿态、决战状态,迅速掀起产业强市建设热潮。 建设产业强市,就是要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把握切入点、抢占制高点,加快建设“大、优、好、高”的产业发展新高地,让“产业强”成为寿光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大,就是规模体量大。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突破3500亿元大关,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以上;全方位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巩固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优,就是结构层次优。加快推动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十四五”期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每年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5家以上,三次产业占比不断优化。好,就是亩均效益好。综合绩效评价领先领跑,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初步构建起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体系。高,就是科技含量高。创新链、人才链、数字链深入融合,力争3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省级以上冠军企业达到100家。 产业强要强在链条的集群集聚上 产业只有集群集聚,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产业迭代升级,增强全产业链把控力和竞争力。要全力构建高端、生态、闭环的产业链条。要持续深化“链长制”,重点攻坚现代农业、高端化工、汽车制造、造纸包装、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链,探索推行“八个一”工作机制,找准缺链环节、明确补链重点、摸清升链制约,实施“一链一制、一链一策”,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1个千亿级、5个百亿级产业。要加速培育新兴、智能、现代的产业集群。突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加快生产车间智能化升级、工业企业网络化发展,力争每年新增智能化设备100台套以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布局康养医疗、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品质、高价值跃升。要高位建设专业、集约、特色的产业园区。 产业强要强在项目的快推快进上 东南西北中,抓住项目不放松;说一千道一万,没有项目都不算,产业强市最终要落脚到项目上。要狠抓技改“上”项目。近年来,5家百亿级企业坚持以大投入、好项目调结构促转型,鲁清投入达到151亿元、晨鸣投入达到108亿元、鲁丽投入达到68亿元、联盟投入达到55亿元、巨能投入达到46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要推进“双碳”战略,引导“用能大户”“排放大户”加快技术改造,支持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催生项目、兼并重组整合项目、合资合作嫁接项目,建设一批低碳园区、零碳工厂,力争年内完成技改投资100亿元以上。要精准发力“引”项目。依托7大重点产业园,整合用好央企招商组、国企招商部、驻外招商小组等专业力量,深入开展产业链图谱、技术路径图谱、市场领域图谱、区域分布图谱“四图作业”,引进一批链主型、旗舰型、龙头型企业,力争年内引进过10亿元产业项目10个以上。要提高效率“建”项目。项目建设只有100分与0分,竣工投产了才是100分,否则都是0分。 产业强要强在企业的做大做精上 企业是产业的最基本单元,只有企业强、才能产业强。要主攻行业龙头、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大力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引导大中型企业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对接、想方设法深化合作,借势借力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的突破,打造一批具有产业链条整合力、产业生态主导力的头部企业、链主企业。要主攻专精特新、培育出类拔萃的强企业。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要有一颗“冠军的心”,拿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专注一项产品、一个技术、一个部件,加快突破高端技术、转化科技成果、研发高端产品,打造更多的业界翘楚、冠军企业。要主攻企业上市、培育跨越发展的好企业。广大企业要坚决破除瞻前顾后不想上市、畏首畏尾不敢上市、无所适从不会上市“三种倾向”,强化金融思维、资本意识,真正把资源资产变成资本、把借钱发展变成融资发展。各上市后备企业要抢抓注册制、北交所等重大机遇,加快改制步伐、优化股权结构,做到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多板齐上”,力争3年内上市企业总数达到20家,壮大资本市场“寿光板块”。 产业强要强在创新的赋能赋力上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就难以赢得竞争的新优势。要培强创新主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工程和“小升高”计划,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构建起从初创企业、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的全链条科技企业培育体系。要做大创新平台。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蔬菜种业等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积极推进国家蔬菜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力争年内获批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家、新增科研院所合作平台项目10个以上。探索将现有闲置厂房、存量建筑改造成为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实现城市更新和科技创新“双新共进”。要集聚创新人才。依托人才发展集团,常态化开展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倍增行动和“揭榜挂帅、全球引才”活动,构建“产业+项目+人才+金融”工作模式;深入落实人才安居工程,为各类人才解决医疗、教育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全面提高对寿光的认可度、归属感。 产业强要强在服务的高质高效上 为企服务要“零距离”。按照省里提出的“出清、盘活、提效”要求,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链要素配置,持续深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全力以赴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用工等现实问题,解决在项目引进、审批、建设过程中碰到的实际困难,为产业壮大和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政策落实要“零时差”。审批效率要“零延误”。坚持以数字赋能不断优化提速审批服务,推动“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迭代升级,进一步擦亮“寿欢迎”政务服务品牌。探索建立行政审批“容缺”机制,只要企业急需办理的事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风险又可控,就为企业启动容缺办理机制,既“容缺材料”,又“承诺即办”,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期限、护航产业发展。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报道) |
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
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