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蔡宇丹 近日全文公布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披露,“过去5年,浙江省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实现零的突破,十大浙江省实验室全面布局”。 浙江省党代会报告里的这句话,体现了各省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国家实验室这样的创新策源地。对于国家实验室这样的顶级科创平台的竞逐,成为当下各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如何为当地产业发展做支撑? 1.之江实验室:混合所有制推动产业化 一个经济大省,必须装上“最强科技大脑”,才能在一系列新兴产业布局上获得重要支撑。 2017年之江实验室落地,浙江举全省之力推动之江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为此浙江省建立了省市区三级联动的财政保障机制,2018-2022年,省财政安排100亿元支持之江实验室建设(含构建大科学装置)。这座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成立,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时任浙江省省长的袁家军担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这样一个混合所有制的架构,为重大技术突破及产业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2021年,之江实验室启动建设智能计算数字反应堆科学装置,开始了智能计算数字反应堆计算在材料、制药、基因、育种、天文等领域的应用项目。这样的项目引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的加盟。 比如水稻有4万个基因,是人类的2倍。数字反应堆以育种大数据为“燃料”,通过高精度的分子育种模型,将育种技术从实验选优推向计算选优。 在医药领域,数字反应堆介入后,通过挖掘药物数据可以简化实验流程。药厂将经过实践验证的数据模型应用于制药,实现药物的全自动智能化生产,使药物更快、更安全地上市。 这样的创新平台,无疑对浙江大力布局的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有力支撑。之江实验室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去年首个临床数据应用成果就实现了2000多万份电子病历的数据化和知识化,摘获浙江省科学进步奖一等奖,最近又获得国家级医疗大数据立项。 上了今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的“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中心”,是2021年之江实验室联合无锡国家超算中心建立的,通过构建世界领先的智能超算算力,在科研和产业上的重大价值,比如在浙江“未来工厂”的建设,双碳治理上。 这样的平台在尖端人才上的聚集效应非常明显。目前,之江实验室人才团队规模已突破2700人,共获批国家项目120余项,项目总科研经费超10亿元。 2.松山湖实验室: 周边聚集四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 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了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一个是深圳的鹏城实验室,一个是广州实验室,同时还有10家广东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其中,鹏程实验室承担的“鹏程云脑”建设,基本型由鹏程实验室和华为公司联合打造,是我国在国际AI技术竞赛主赛道上的一个新突破。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之一,其打造的创新样板工厂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现产业技术研究与成果落地转化的平台,已在东莞发起成立产业化公司33家。 这些“工厂”其实是分散在实验室各楼层的“小车间”,每个产业化项目建一个样板工厂, 实验室为项目团队提供启动资金,一个项目投2000万。对“工厂”的考核不看重发表论文,也不看短期经济效益,而是看是否能完成中试推向市场。 这个实验室成立之初,就提出形成研究与应用的全链条,从材料研发、中试到产业化,将整个链条打通,通过协同创新模式,把企业吸引过来,一起做成果转化。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面向国内外招募研究项目团队,有意做成果转化的就入驻“创新样板工厂”,项目团队在”车间”里进行小试、中试。中试之后,“创新样板工厂”可依托实验室自有的科技发展公司和产业发展基金,走完最后一公里。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华为松山湖终端研发基地近在咫尺,同时东莞形成了覆盖30多个行业、6万多种产品的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规模,周边有东莞和深圳四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产业迭代速度很快,这就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大量应用场景和用户,而这个“听得见一线炮声”的产业前沿阵地,也吸引了50多位院士在松山湖长期扎根搞研发。 3.姑苏实验室:支撑苏州万亿产业 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之后,苏州投资200亿的姑苏实验室同样瞄准创建国家级材料实验室。 在姑苏实验室,高精度人工识别、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核心设备这两个前沿材料技术项目取得的成果均已国际领先。目前姑苏实验室启动数量最多的是电子信息类项目,其次是面向“双碳”目标的能源环境类项目。 立足于“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宗旨,姑苏实验室开辟了一种全新的科研模式——成果交易前置。在这种模式下,实验室围绕科技前沿、国家任务和产业需求这三个条件确定一个最新项目,寻找一家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出资,进行联合研发。由于江苏材料技术需求突出,多数会选择与苏州或省内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 “成果交易前置”其实质是企业预付成果转让费,姑苏实验室提前转让知识产权。既能激励产业界将资金投向重大基础研究领域,也能检验科技项目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 姑苏实验室之所以聚焦材料科学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苏州乃至整个江苏省的制造业在全国最为发达,对新材料、新工艺的需求巨大且迫切。 2021年,苏州规模以上先进材料产业产值达10739.5亿元。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世界领先的纳米新材料产业创新集群,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纳米生物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领域,大力发展光电子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纳米生物材料、功能膜材料,要把苏州工业园区打造成为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新材料产业是各省高质量发展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山东省“十四五”制造强省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要突破1万亿元。2021年山东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收增长24.8%。 4. 济南:量子信息和激光产业引来“国家队”落地 国家实验室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对于每个省份而言,无异于一艘艘“创新航母”。近两三年来,全国各省市区纷纷发力筹建国家实验室,如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共有20多个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在建中,投资超过千亿元。 自2017年起,广东省先后建设3批共10家省实验室,单个实验室占地1000亩、3000名科研人员、首期投入50亿元成为“标配”,作为2017年首批建设的鹏城实验室、松山湖实验室分别斥资135亿元和120亿元。 这10家实验室涵盖材料科学、网络空间、再生医学、先进制造、精细化工、海洋科学、生命信息、现代农业、先进能源与数字经济等领域。 浙江除了之江实验室外,还在推进西湖、良渚、湖畔、甬江、瓯江、白马湖、东海、天目山8家实验室的建设。 江苏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并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0年5月施行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中透露,上海正在集中精力推进光子与微纳电子、生物医药和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开展工作。 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强省对于国家实验室的布局,引发了河南、四川、湖北等GDP在5万亿俱乐部阵营紧密跟随。 1月20日,四川省印发了《关于支持天府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征集意见稿)》。这份通知显示,四川省计划为天府实验室建设提供财政、要素、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财政方面包括定额的建设补助,运营经费保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补助,以及科研经费投入——省级给予各方向实验室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市级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的支持。 2021年,河南省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文件,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力争在种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创建1家国家实验室或分支(基地);推进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3家省实验室加快建设,同时采取省市联动的方式,再谋划几家省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今年1月,河南省又出台政策,对今年新创建或优化重组进入新序列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财政连续5年每年统筹给予1000万元支持。 今年5月,武汉市发文,对新获批或者通过优化重组的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给予1000万元支持。 1000万元,成为这些“5万亿俱乐部成员”对于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进行支持的“起步价”。 今年5月,山东省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创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比如由科技部、山东省和青岛市共同建设,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5家单位联合共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已经运行了7年。 2021年,山东批准筹建16个省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4个海洋类实验室,9个工业能源类实验室以及3个其他类别的重点实验室。新旧动能转换和海洋发展类的实验室占据绝大多数比例,这与山东的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一脉相承。 2021年7月6日,山东省一天连下两文批复了泉城省实验室、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济南粒子科学与应用技术省实验室、青岛新能源省实验室、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省实验室、潍坊现代农业省实验室这6家省实验室的建设。 2022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透露,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获批建设。济南市已经制订了量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2),目前济南高新区已经集聚了山东量子、国迅量子芯等量子通信领域的骨干企业。在这个规划中,到2022年,济南市要打造8到10个国际顶尖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研究室,培育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量子企业,争取实现量子信息产业规模20亿元。到2030年实现量子信息产业规模300亿元,具备千亿产业发展能力。 在2022世界激光产业大会上,固体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设立济南研究中心。这个项目以华光光电作为主体承接。华光光电主要从事半导体激光器器件,中小功率激光器产销量居全国第一。 3年内,华光光电累计不低于6000万元的标准对于研发设备,场地等投入建设。 这个研究中心走的同样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路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济南落子,关键在于产业驱动。山东大力推行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了整个行业升级改造,激光技术在这里找到了大量应用市场,使济南在过去不到10年冒出来了数百家激光装备企业。近年来,济南激光切割机产品出口全国占比第一,2021年济南激光装备产业链规模约200亿元,已经使济南逐渐进入到中国激光产业第三城的有力争夺中。 |
4月24日,以“海上生明月 九天揽星河”为主题的2025年“中
编者按:推进产业有序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