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产城前海总部基地。中集产城供图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产城融合发展,聚力产业集群生态,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型企业承天启地、小型企业铺天盖地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占企业数量90%以上的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为中小企业重要载体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和产城高质量融合,既是政府关切,也是企业需求。 十年前,背靠中集集团、秉持产业人家国情怀的中集产城选择进入产城融合赛道,走出了一条更适合中国式产城融合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真正实现产业人做产业园、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入全球化产业资源、“带凤筑巢”构建产业链生态、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用专业园区运营赋能企业发展……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深圳、广州、苏州、扬州、东莞、佛山、惠州等10多个城市,中集产城的30多个特色产业园从一片“杂草丛生”中发展成为“创新雨林”。 目前,中集产城在全国已运营及在建园区超900万平方米,每个园区都达到或超过政府的产业监管要求,做一成一,园区入驻企业年产值近千亿元,年税收达40余亿元,创造超5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形成多个高质量产业集群,真正为地方政府带来税收、人才、就业和经济增长,为产业发展和城市繁荣作出可持续贡献。 传承产业基因▶▷ 更懂实体企业需求 2013年,传统房地产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一家国企背景的企业却在松山湖边的荔枝林上,开启一条迥然不同的“产城”赛道。 2015年,正式更名的中集产城成为中国第一家以产城命名的公司。“我们将真正致力于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和运营,做好园区。”中集产城执行董事兼总裁禹振飞说。 传承中国制造业巨头中集集团的“蛇口基因”,中集产城致力于为实体企业建设运营优质产业空间。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蛇口的中集集团,以擅于打造“世界冠军产品”而闻名,业务覆盖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化装备、空港设备、海洋工程等领域,客户和销售网络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做园区,要深谙产业发展规律。中集集团40年积淀的产业理解和全球化拓展经验为中集产城奠定了整合全球产业资源、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真正做到“产业人做产业园”。 产业人更懂产业、更懂行业、更懂企业。中集产城成立产业研究院,聚焦“6+X”战略性新兴产业,常态化、深度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链接学、研、投、政、企、协等方面资源,形成了以10余位院士领衔、国家级科研院所为主的产业研究联盟,研究产业发展趋势,深刻探究产业企业痛点。 正因为更懂产业需求,中集产城认为,优秀的产业园区必须是基于主导产业,从该行业产品特性、生产效率与节拍、厂内外物流需求等因素和特点入手,精心规划设计、专业研磨产品,功能复合、使用弹性、配套完善、有内涵有颜值、可生长的园区,这样的产业园区可从全生命周期赋能服务企业。如惠州中集智谷的“一里花树”让工厂建在花园里、东莞中集智谷的“五指楼”成了网红打卡点。 中集产城认为,做好产业园区,需要具备品牌、资本、资源、能力和耐心“五个基本条件”。企业从一颗种子到一棵大树,必须经历时间与周期,产业生态的形成更须假以时日。而中集产城提供企业全周期服务,陪伴企业从小到大茁壮成长。中集产城通过合作机制创新整合1000+战略合作资源、1万+优先级企业、10万+常规级企业,为中国巩固和发展全球最全工业门类、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添砖加瓦。 链接全球资源▶▷ 打造高质量新兴产业集群 随着通讯设施和企业级互联产品行业龙头立讯技术的引入,电子通讯终端产品检测行业领先者信宝检测、华为云等超130家科技企业纷至沓来,东莞中集产城数字科技园的数字科技领域企业占比达到85%以上。在定位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的东莞中集智谷,中软国际、润和软件、软通动力、易宝软件等行业龙头企业和276家中小企业,融合出一个强大的创新产业集群。 中集产城从引入龙头企业开始,通过协同上下游企业,在运营每个园区时都集聚了高质量的产业集群:顺德中集智谷运营3年,吸引了大湾区百余家企业进驻,形成了商业显示、3C电子、智能家电的完整产业链条;深圳光明中集智园开园1年就从全国吸引了80余家卫星物联网相关企业;东莞中集智谷5年实现园区内智能手机产品及零部件产业链的完整闭环;惠州中集智谷运营2年内培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与光电特色产业集群…… 中集产城每个园区都逐渐形成2—3个主导产业,且主导产业占比60%以上,这源于中集产城对产业的深刻理解和“舍与得”的招商策略。中集产城通过对区域产业的系统研究,精准园区产业定位,实施大数据精准招商,并坚持“长期主义”,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垂直产业生态圈。 把上下游企业聚在同一园区,不仅促进企业合作,为入园企业提质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能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惠州中集智谷成功从德国引入亚洲唯一的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检验检测中心,这对以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的仲恺高新区来说,将帮助其构建区域新能源产业体系。 更多的全球创新资源正被中集产城引入园区:中集产城与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戴森设计工程学院、上海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等一批知名院校和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英国、法国分别设立海外创新中心;东莞数字科技园签约硅谷Founders Space孵化器孵化企业中科腾月;全球USB桥接芯片领域领军企业FTDI Chip入驻东莞中集智谷…… 坚持“四个满意”▶▷ 用专业园区运营服务城市产业经济 “园区的货车动线、卸货平台、厂房等设计能让企业提高效率;共享的企业家交流中心、产品发布与路演厅和员工食堂能降低企业成本;园区的绿化、人文、生态则提升了企业品质和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没想到后来还发现园区的基础用电成本也降低了一成。”佛山中集智谷一位入驻企业负责人说。 中集产城,正成为很多企业转型和升级的选择。2022年,一家为迈瑞医疗等企业供应精密五金配件的企业来到惠州中集智谷,从参观到决定购入一栋独栋产业空间,只用了3个小时。 是什么让它们做出选择?答案是中集产城的专业园区服务,通过C+运营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系统基础保障、空间运营和赋能资源,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做产业服务的核心在于能否赋能企业发展、陪伴企业成长。中集产城基于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发展规律,搭建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战略、人才、供应链、能源管理、数字化等专业服务。以顺德中集智谷为例,投入6000余万元引进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等3个国家级中心,不但赋能服务园区企业,而且助力城市产业升级发展,运营1年便助力企业申请9项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建设完成国家级孵化器。佛山艾燊电器董事长曾小伟评价说,这是一家“舍得投入”的产城企业。 首先要政府满意,兑现乃至超越自己的承诺,为当地产业生态、产业集聚、产值税收的提升作贡献,同时要兼顾社会满意、入园企业满意。这是中集产城判断园区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而有了这些,股东满意就是水到渠成。因此,中集产城的园区运营更关注产业需求,更重视政府产业监管要求,更在乎为入园企业提质降本增效,更追求以人为本打造产城融合园区…… 中集产城正通过探索和实践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城融合园区。“中集产城给了我们很大惊喜。”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招商负责人表示,选择中集产城起初是看中中集集团的口碑和产业资源,但随着项目推进,团队的务实高效、切实履行承诺让他印象深刻。 深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中集产城以园区为平台创新发展模式,营造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助力深圳乃至更多城市筑牢实体经济“基本盘”。 今年是中集产城20周年。当前,奋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徐徐展开。矢志成为“园区运营专家”的中集产城,将以“产业兴城、产城兴邦”为使命,坚持“产业人做产业园”的理念,以高质量发展的产城融合实践,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作出特有的行业贡献。 撰文:张秀娟 |
5月8日上午,罗氏制药中国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投资项目启
在黔北大地的层峦叠嶂间,一片曾经“地无三尺平”的荒芜之